第五八三章 三劍客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周老怪 本章:第五八三章 三劍客

    郭德盛捧牢了這隻聚寶盆,馬上又騰出一隻手去抓搖錢樹——新興工業產品尼龍。

    他馬不停蹄穿梭於日本台灣之間,獲得幾家不同類別尼龍產品的代理權。這一項,年營業額又有一千萬港元。

    郭德盛年近半百,在通常人意識中,他快到頤享天年的時候。

    但郭氏連一絲這樣的念頭都沒有,他想的隻是進取。否則,郭德盛,至少不會是地產巨擘的郭德盛。

    馮景囍在三劍客中年齡居中,1922年生於廣州的小商人家庭。馮景囍因與後母不和,未讀完中學,十六歲便隻身闖蕩香港,在九龍土瓜灣卑利船塢做徒工,日薪13仙,如出滿勤,月薪近4港元。

    1941年日軍侵占香港,馮景囍逃離香港,回到了粵省。馮氏未回家,而是進一間錢莊做學徒,後升為管事、帳房,兌貨幣,買賣黃金,還與人合夥經營過酒樓。

    香港收複,馮氏攜帶積蓄的兩千元殺回香港做小生意。1948年,他聽說灣灣魚苗價高,於是集資、貸款,孤注一擲。

    馮景囍傾資買了一條船,自珠江三角洲裝上魚苗,請了一位船老大,啟程赴灣灣。船駛入公海,風大浪高,小船顛簸搖晃,馮景囍嘔吐不已,竟昏了過去。

    馮景囍醒來,發現魚苗死了一大半,急忙用手壓氣泵輸氣,但魚苗愈死愈多,航抵灣灣,魚苗死得一條不剩!

    這是自己十多年的血汗呀!馮景囍欲哭無淚!

    同是這一年,香港的另一位未來富豪霍鷹東,帶人去東沙島撈海人草,也是遭致慘敗。他們都喜歡冒險,慘重的教訓,並未阻止他們日後不冒險。

    已經破產的馮景囍,來到灣灣後索性一搏到底,他說服船老大拿酬金出來,自己以船作抵押,兩人合夥做水果生意。

    當載滿香蕉的船隻返航香港時,香蕉早變成一堆爛泥。

    馮景囍真正搏盡,一貧如洗了。他不得不從打工仔做起,到韓戰爆發,手頭又有一筆小小的積蓄。

    馮氏發了財,但不像霍氏那樣成為巨富。馮氏對傳媒談他的韓戰傳奇保持沉默。

    韓戰結束,馮景囍炒金炒股,斬獲不大,總希冀來個大突破。

    李兆集在三劍客中年齡最小,1928年生於粵省順德。

    父親在當地開一間“鋪頭”,李兆集讀私塾時,常去鋪頭吃飯,雙眼發亮,瞪著進進出出、花花綠綠的鈔票。

    父親開鋪頭略有斬獲,就把生意做到羊城去。李兆集小學畢業,便去父親設立在廣州的銀莊做學徒,先是做雜工,後來就做鋪麵夥計。

    李兆集成天看著鈔票進、鈔票出,給鈔票迷住了。法市、偽幣、金圓券,還有銀行銀號自行發行的代銀券,它們之間的兌換率是多少?變化如何?鈔票比值變幻無常,像有一隻魔手在無形中操縱。

    “鈔票都是人家的,我們隻是賺一點傭金。”父親向他灌輸從業常識。

    “我要自己有這多的鈔票就好了。”李兆集常這想。但他發現,華夏的鈔票愈來愈不值錢,昨天還能買一升米,幾天後可能一把都買不到。

    “鈔票有什用?還是實物牢靠。”李兆集對鈔票產生一種不信任感。

    1948年,李家的銀莊開不下去,變賣家財來到香港。

    此時,正是“難民”潮,香港市麵,炒匯炒金,如火如荼。於是李兆集就去金號掛單,加入炒匯炒金的行列。

    香港黃金匾乏,李兆集就去葡京,找到當地勢大財雄的賀氏,與澳門的炒手聯合炒金,獲利不菲。

    五十年代,炒金降溫,李兆集開始做貿易,找錢投進貨物滾動,錢自然愈滾愈多。

    麵對著大捆的鈔票,李兆集仍抱著根深蒂固的不踏實感。後成為地產巨無霸的李氏回憶道:

    “我七八歲時已常到父親的鋪頭吃飯,自小對生意耳染目睹,後來在銀莊工作,令我深深體會到無論法幣、偽幣、金圓券等,都可隨著zz的變遷,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知道銀紙不能代表什,隻有抓著實物才是最可靠的,是可以保值的。”

    1958年,香港經濟步入起飛階段,房地產漸成熱潮。原先一些沒多少名氣的華商,如霍鷹東、廖寶善等人涉足地產,生意愈做愈大,成為財大氣粗的新貴。

    一天,郭德盛把至友馮景囍、李兆集相邀到一起,商議躋身地產界。

    地產是動輒需投入巨金的生意,三人都還是小富,唯有合股才能啟動。

    不久,三劍客和另外5名股東合資創立永業企業有限公司。他們第一宗業務,就是買入沙田酒店,然後以此為基點,穩紮穩打。

    永業手中沒一塊地盤,竟投官地,當時競爭力最強的是英資地產公司。

    他們便把目光盯住舊地盤,香港待拆的舊樓很多,舊地盤比較容易得手。這種地盤,通常麵積很小,大地產公司不屑一顧,他們卻如獲至寶買下,他們的資金,正適合在小地盤施展。

    幾年下來,永業雖沒出現奇跡,卻一步一個腳印,從未有過什失誤。

    1963年,三劍客從永業退出,重新注冊一間公司,叫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

    新鴻基公司的名稱,新,取自馮景囍;鴻,取自郭德盛鴻昌合記的鴻字;基,則取自李兆集的基字。

    熟悉三人的親友,說新鴻基的成立,是義結金蘭、桃園三結義,更有人把他們並稱為地產三劍客。

    這三劍客,郭德盛穩健持重,馮景囍勇猛果敢,李兆集敏捷精明。郭德盛年高望重,擔任董事會主席。

    公司注冊資本五百萬萬港元,實收資本三百萬萬港元,每人投資一百萬萬港元。

    這些錢拿到今天,隻夠一人買一個新界的住宅單位,從事地產生意,定會叫人笑掉大牙。自然,那時的所值,今非昔比,不過要想在地產大展拳腳,仍是捉襟見肘。他們靠的是齊心協力。

    公司寫字間,設在士丹利街16號3樓,職員下到10人。

    職員是來捧飯碗的,對這間小字號公司並沒多大奢望。下久,職員發現,三個老板,是一群拚命三郎,每天都要做足10多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

    新鴻基業務剛人正軌,一場特大災難襲擊整個香港。1965年銀行擠提風潮,明德銀號、廣東信托銀行倒閉,生銀行“賣身投靠”才大難不死。

    銀行業陷入危機,拖累了整個產業界,工廠倒閉,地產公司破產,不知凡幾。

    1967年,港人大批移民國外,地產市道一落千丈,供過於求,而且有價無市。當時,司徒拔道一幢花園獨立洋房隻值六十萬港元。

    幸得郭德盛作風一貫穩健,未在危機爆發前過於擴張。又幸得郭氏的拉鏈、尼龍生意積攢下不少盈利,調來作為新鴻基的流動資金。

    1965年至1967年難關,新鴻基共建了二十多幢大廈,略有盈利——與損失慘重的同業比,這已是相當不錯的業績。

    五月風暴,繼而釀成大暴動。當時謠言四起,移民潮洶湧澎湃,地盤、物業更是一錢不值。

    走?還是留?三劍客焦慮地聚在一起商量。

    “留!”三人心念出奇的一致。現在地盤、物業無人問津,正是趁低吸納的大好時機。

    於是出現戲劇性場麵,別的業主紛紛拋售地盤、物業,三劍客大肆盤進。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香江大亨傳奇》,方便以後閱讀香江大亨傳奇第五八三章 三劍客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香江大亨傳奇第五八三章 三劍客並對香江大亨傳奇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