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內、河東之間渡口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孤獨麥客 本章:關內、河東之間渡口

    ,

    一個口的形成,往有幾個因素:

    其一,當時的地質水文件。

    很好理解,曆朝代氣候、水文甚至河都不一樣,須依據當時實際情況。

    其二,當時的經濟貿易路線。

    這個很正常,渡口大部分還在年代使用,荒山野嶺誰廢勁去設渡?

    其三,當時的配套公路。

    渡河後上岸,你終究要走驛道,必須要有配套的公路。

    下麵就講講關內道與東道之間的黃渡口及配套公路,其實之前有章提到過了,我自己忘了哪章了,可能人記得,懶得找了,重新整理一下。

    公路曆朝曆代不太樣,路線不一。前朝存在的路,本朝可能完全廢棄了,無法再通行,除非你征發夫重新修路。

    這主要以唐代公為主。

    唐代渡口基本都是營,即天下舟津濟梁都有令,從品。

    渡口設關城及碼頭,配渡船、水手、工匠,都是體製內人員。

    從北向南數

    一、榆林關

    勝州三十多的黃西岸,此渡口隋代就有,即榆關總管。

    現代位置為內蒙古托克縣附近,因唐代黃河河道與現在差別極大,大概了解一下在哪就行。

    這個渡口有配套驛道,向西三百至中受降城,安都護府所在地,中受降城再往西三百五十至州。渡河東北行一百振武軍,東南行三百餘至朔州。

    二、河濱關

    位於勝州河濱縣城東麵一點點。

    河濱縣,在今山西偏關縣西、曲縣東北個拐彎的地方,黃河西岸。

    貞觀七年置河。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晚唐浮生》,方便以後閱讀晚唐浮生關內、河東之間渡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晚唐浮生關內、河東之間渡口並對晚唐浮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