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經筵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本章:第17章 經筵

    您可以在百度搜索“明朝大昏君 書海閣網()”查找最新章節!

    “皇上,這是經筵的程序。”

    當皇上很累,當一個勤政的皇上就更累。特別是朱厚熜這樣一個藩王繼位的皇帝,想要穩住自己的皇位那就更累。朱厚熜雖然已經當上了皇帝,但絲毫不敢大意。現在自己不過就是因為擁有皇帝名分,因此幾次碰撞當中都是占據上風。

    此次和內閣閣臣、大九卿、小九卿,以及六科官員碰麵,朱厚熜也稍微理解了目前朝局。楊廷和的確是位高權重,皇帝缺位的時候,甚至代行皇權。但也不是一手遮天。

    在朝臣當中,很多人和楊廷和並不是一路的。這讓朱厚熜忍不住想到了曆史上的嘉靖初期。

    很明顯。

    曆史上嘉靖登基第三天就開始發起了大禮儀之爭,一下就給了楊廷和機會。嘉靖太著急為自己父母爭取名號,為自己的登基爭取更多的合法性。結果是失了先機,甚至是失了道義。畢竟嘉靖能夠當皇帝雖然是“皇明祖訓”的功勞,但也是從正德皇帝,從正德皇帝老爹明孝宗這一支拿到的皇位。甚至是因為有了張太後的支持,朱厚熜才能夠登基。可是嘉靖帝剛剛登基,甚至都沒有給正德皇帝出殯,就急不可耐的想要封自己老爹,想把皇統移到自己老爹這邊。

    從道義上來說,就輸了一籌。就算是再等一段時間,也不會有那大的反彈。結果當然是把朝臣都推向了楊廷和這邊,甚至直接破壞了張太後和嘉靖帝的關係。

    正是因為嘉靖太著急,給了楊廷和機會。楊廷和利用反對嘉靖帝皇統問題的機會,掌握了朝廷的輿論,掌握了道義主動權。利用這樣的優勢梳理了朝政,控製了朝政,打擊了不聽話的政敵。大禮儀之爭,早期嘉靖一直是處於下風。最後能夠勝利,也不過是靠著強大的皇權。目前朱厚熜並沒有掀起大禮儀之爭,因此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朝臣之間的矛盾,內閣和六部之間的矛盾。

    這讓朱厚熜很滿意,也鬆了一口氣。

    朱厚熜就是要利用這個,牽製住楊廷和,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不過這隻是一時的。

    說起來還是楊廷和沒有重視朱厚熜,隻是認為朱厚熜是小孩子,所以有一些輕視。但隨著這一次關於左都禦史的任命之後,楊廷和必然不會把自己看成是小孩子。

    接下來必然是楊廷和的反擊。包括那些反對楊廷和的朝臣,一定會受到楊廷和雷霆萬鈞的打擊。

    “經筵講官都是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充任嗎?”

    “也不全是。”

    王瓚在乾清宮給朱厚熜講經筵的問題。

    經筵包括兩個方麵。

    一個是經筵日講,也就是翰林院的官員給朱厚熜每天上課。為什說翰林院的翰林清貴,薪水也不高,幾乎也沒有撈外快的機會。但卻是所有的進士都千方百計想要進入的部門。因為翰林院是升官機會最多的部門,也是最快的部門。像經筵日講的時候,那些翰林院的侍讀、侍講都是有機會和皇上親自接觸。

    皇帝記住你了,升官當然是比其他官員快。

    整個大明朝有多少官員,光是正三品以上的官員就不知道有多少,皇帝又能夠記住幾個人。至於正三品以下的那些官員,很多皇帝都不認識,甚至連姓名都不清楚。

    這樣的情況之下,翰林院的那些侍讀、侍講讓皇帝記住,那是多了不起的事情。明清這樣君權巔峰的朝代,皇帝記住你了,皇帝想要提拔你,那前麵就是康莊大道。

    就算皇上沒想過提拔你,可是當有機會升官的時候,那些候選人名單來到了皇帝這。皇帝在一群不認識的官員中間,看到一個自己認識的官員,當然會選擇認識的。

    這就是和皇帝親近的優勢。

    另外一個是經筵大典。

    這個就是一個非常大的盛典。參加的都是朝廷重臣。特別是到了明朝之後,對於經筵就更加重視。不過也正是因為明朝太過重視經筵,結果是越發的程序化。

    如果說以前唐宋的時候,經筵還沒有固定形式,因此發言反而是很活躍。大家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且皇上也會問很多現實問題,這些官員就幫皇上回答解決辦法。但到了明朝之後,因為規矩森嚴,反而沒有了以前那種百家爭鳴。更多的是按照程序,中規中矩的發表。誰先說話,說什話,都有明確的規定。就連皇帝應該怎做,都有規定。結果整個經筵大典變成了形式化,內容也都是一些沒什營養的官樣文章。

    “經筵日講的講官,也有可能是翰林院出身的其他六部官員擔任。”

    “嗯。”

    朱厚熜點頭。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朝大昏君》,方便以後閱讀明朝大昏君第17章 經筵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朝大昏君第17章 經筵並對明朝大昏君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