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弘治**2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本章:第77章 弘治**2

    您可以在百度搜索“明朝大昏君 書海閣網()”查找最新章節!

    “皇統之事,豈能隨意混淆。繼統繼嗣,統嗣合一,一直是禮法所在。皇上乃萬民表率,豈能因自家小孝,而混淆皇統。先生維護皇統正統,乃大義所在。”

    通政使司右通正張瓚開口卻不同意方獻夫的說法。

    張瓚正四品,在這些同科進士當中,算是混的比較不錯的。當然也隻是不錯,目前這些人當中混的最好的,是擔任翰林院侍讀學士的翟鑾。

    他這個侍讀學士,是發展前途最好的。

    像通政使司右通正這樣的正四品官位,翟鑾都是看不上的。翟鑾現在的地位,離開翰林院甚至可以爭取六部侍郎位置。

    “廷獻兄(張瓚)此話我不敢苟同。”

    方獻夫直接道。

    “皇上乃興獻王嫡長子,還是興獻王獨子。廷獻兄,你可曾聽說過誰家的嫡長子、獨子入繼嗎?禮記有言,長子不得為人後,此乃聖人之言。”

    “此話有理。”

    董開口。

    作為弘治**的榜眼,董用了十六七年,從正七品的編修成為了正六品的侍講。翰林院就是這樣,除了被皇上特殊看待的人之外,都是要熬資曆。

    熬個十年以上,就能夠成為侍讀、侍講。不過再往上走,那就非常困難。很多人成為了侍讀、侍講之後,如果沒有皇帝的欣賞,那在翰林院再熬個十年,都不一定能夠成為侍讀學士或者是侍講學士。

    董就是如此。

    快要熬二十年時間,但他上麵還有很多熬了二十多年的侍讀、侍講。所以董也不知道自己什時候能夠成為侍讀學士、侍講學士。

    不過董最近給朱厚熜當經筵講官,心也是有些想法。他們這些經筵講官,都算是皇帝近臣,當然是希望皇帝提拔他們。但也僅僅是有些想法。董在翰林院熬資曆時間太長,並不想冒險。

    現在是皇上和內閣的想法不一樣。

    這要是冒頭,不管是支持哪一方,說不定都會成為大佬之間的炮灰。所以董就算心有什想法,但也不會隨便說。反正這個事情和翰林院也不發生關係。

    其實曆史上大禮儀之爭的時候,翰林院這邊並不算很活躍,和言官相比很是沉寂。翰林院在大禮儀之爭比較活躍的,都是很年輕的翰林院官員,那熬了很多年的翰林院官員,一點都不積極。反而是到了左順門血案當中,翰林院有二十多個人參加哭諫。

    這個時候翰林院的官員突然積極起來,那是因為嘉靖皇帝任命張璁、桂萼為翰林學士,方獻夫為侍讀學士。嘉靖皇帝這樣的任命,直接影響到了翰林院這些翰林的利益。

    他們熬了多少年才能夠升官,可是張璁、桂萼、方獻夫他們,有什資格混到這高的位置。這才是翰林院的官員突然積極的原因。

    “皇上乃興獻王獨子,一定要皇上入嗣,這是要斷人香火,此乃大惡。此等道理民間小兒都知道,豈能強求皇上。”

    本來董不想加入這樣的紛爭。

    但看到嚴嵩、方獻夫的態度,董心中也開始有些躁動。

    所以董附和方獻夫。

    “其實我認為,皇上說的以母拜子,最是有道理。興王妃乃皇上親母,若不給興王妃尊號,興王妃碰到皇上,就要施禮。以母拜子,自古以來,從未有如此道理。”

    翟鑾開口。

    其實就是如此。

    大禮儀之爭的時候,朝廷當中最多的其實是中立官員。他們並不參與大禮儀之爭。但不代表他們就沒有想法,沒有自己的主張。

    更何況今天參與的基本上都是皇帝近臣。

    “以母拜子,大不孝。”

    顧鼎臣也是點頭。

    張瓚看到大家都這認為,立馬是搖搖頭道:“皇統傳承乃是社稷之大事。若皇統紊亂,再出現朱宸濠之亂,是肯定的事情。維護大明社稷,讓大明百姓安居樂業,乃皇上之大孝。皇上對於生身父母的孝道讓人感動,然這不過是小孝。以小孝代替大孝,乃亂國之始。仲鳴兄(翟鑾)、九合兄(顧鼎臣)、文玉兄(董)、惟中兄(嚴嵩),你們都是經筵講官,離皇上很近,此時更應該勸誡皇上,不要因小孝而影響大孝。”

    “此話無理。”

    嚴嵩終於開口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小孝才有大孝,無小孝何來大孝。若皇上放棄小孝,我們豈能相信皇上能有大孝。皇上重視小孝,乃大孝之基礎。”

    “惟中兄,所言甚是,當警醒夢中人。有小孝才有大孝,無小孝何來大孝。”

    方獻夫拍案叫絕。

    其他幾個人也是頻頻點頭。就連一直不說話的謝遷和陳璋兩個人,也對於嚴嵩的話頗為讚同。儒家本來就是如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家的事情做好。先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後有餘力了,再去治國平天下。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朝大昏君》,方便以後閱讀明朝大昏君第77章 弘治**2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朝大昏君第77章 弘治**2並對明朝大昏君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