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誰給的勇氣?
FutureFantasy本來是陶玉書買來給奈飛練手的,沒成想過去一年當中在馬克·倫道夫和德·哈斯廷斯的經營下發展勢頭竟然還不錯。
但上升勢頭明顯弱於處於突飛猛進中的競爭對手,Amazon、BookStacksUnlimited
等競爭對手在今年都拿到了融資,FutureFantasy卻依l舊在靠陶玉書輸血。
目前這家線上書店累計虧損了已經突破了120萬美元。
馬克·倫道夫和德·哈斯廷斯這段時間也在對接風投公司,估值始終不太理想。
傳聞凱鵬華盈給了Amazon近60oo萬美元的估值,而在FutureFantasy的所有報價者中,最高估值也僅有2500萬美元而已。
網際網路行業的頭部虹吸效應比實體行業更加殘酷。
錢,陶玉書不缺。
至少九位數以下的美元她是不缺的,但在如今的美國網際網路行業,僅僅有錢是不夠的,這個心得也是她這段時間混跡於矽穀逐漸領悟到的。
網際網路這個嶄新的產業看起來潛力無限,不過自前概念性的東西還是太多了,所有人都在講故事,都在看多未來。
一家公司能夠走得多遠,完全在於投資人對它的看好程度。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引入外部投資者是絕對不行的。
矽穀這幾年一直在流行一個有趣的厘語:0PM。
OPM即OtherPeople’sMoney,別人的錢。
拿別人的錢來創業,既是風險分擔,也是資源共享,更是塑造共同利益者。
隻有大家一起把這個牛皮給吹圓了,才能利益最大化,從香江到美國,陶玉書花了兩個月才接受了這個概念。
「你明天約一下那個麥可·莫茨,推進融資的事情吧。」陶玉書對德·哈斯廷斯說。
「另外————.」陶玉書的眼神在兩人身上打量了一圈,說:「奈飛和FutureFantasy目前都展現出了一定的潛力,我們不能在這樣這樣發展下去了,需要正規起來。」
馬克·倫道夫和德·哈斯廷斯聞言內心不由得一震,兩人都聽明白了老板這話背後的潛台詞。
奈飛和FutureFantasy要分家了!
「FutureFantasy的事,暫時就由德來負責吧。」
雖然已經猜到了這個結果,但德·哈斯廷斯眼神中還是忍不住流露出失落之色,他非常清楚,在老板心奈飛的地位明顯更加重要。
「OK!」
接下來三人又談了些關於分家的問題,陶玉書看了一眼時間,起身離開了公司。
為了奈飛,從4月開始她和林朝陽在美國已經待了4個月時間,為了住的方便,兩人幹脆在伍德賽德買了一棟房子。
配置遠不如深水灣道的別墅又或者是穆赫蘭道的豪宅,但至少不需要住酒店了。
這期間手下幾家公司的事務都交給了陶玉墨負責,她隻回去了兩次,加在一起待了不到一個星期。
最後一次是七月份的回去接兩個孩子來美國過暑假。
伍德賽德屬於矽穀的富人區,環境優美靜謐,治安良好,住的都是近些年矽穀新進崛起的富豪,比如賈伯斯、比如拉·埃森。
奔馳車剛進院子,她就見著冬冬在院子滑著滑板。
「爺爺奶奶到了沒有?」
「到了。」
陶玉書走進客廳,略帶意的對剛到的林二春和張桂芹說:「爸媽,公司那邊今天有點事...」
「沒事沒事,你忙你的,公司那多事。」
老兩口連忙擺手。
這個暑假兩個孩子沒回燕京,老人想孩子,陶玉書便跟林朝陽提議讓幾個老人來美國轉一轉,權當是旅遊了。
比較可惜的是陶父年紀大了,這兩年身體不好,跨洋旅行對他來說有些煎熬,因而陶父陶母便沒過來。
「你有能耐別來!」
張桂芹一句話堵的林二春啞口無言。
「國家大事你們倆就別吵了,來美國看看孩子、散散心不是挺好的嘛。」林朝陽勸了一句。
林二春換了個話題,問道:「玉書那公司弄的怎樣了?以後要留美國發展?」
「肯定不會留在美國。不過這一步對於公司的全球業務發展至關重要,要多放一些精力,這兩年恐怕要多在美國待一段時間。」
林二春不解的問:「我聽朝陽說,是搞個租錄像帶的公司,能有那大的影響?」
陶玉書耐心的解釋道:「中美兩國國情不同,這邊比較重視智慧財產權,盜版的成本很高,所以影視娛樂行業的市場規模遠超國內。
目前美國的錄像帶售賣、租賃市場遠超電影票房,兩者市場規模相加已經在朝著200
億美元邁進了。」
經營了多年中介公司,林二春在商業方麵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聽了陶玉書的解釋,
他點頭說道:「那可真是個大買賣,怪不得你這重視。」
晏晏獻寶一般,打開家的電視,從家成堆的影碟中翻出一張《紅番區》,用家的投影儀播放給林二春老兩口看。
林二春看了幾分鍾慢慢看出了點門道,「這玩意好像比VCD清楚點?」
陶玉書說:「清晰度是要高了不少,國內這兩年流行的VCD都是352240或352288解析度,放在電視上看還行,屏幕再大一點就不行了,會出現畫麵模糊和顆粒感的問題。」
「那VCD不是過幾年就得被淘汰?」
「幾年不至於,但肯定是跟不上時代了。這兩者都是根據MPEG視頻壓縮技術發明的,
如果從長遠來看,這兩者都無法實現真正的飛躍。」
「什意思?這樣都不夠?」林二春指著投影儀上的畫麵問。
「不是不夠,而是世界在發展,技術也在進步。不管是VCD還是DVD,本質上都是模擬,未來的趨勢是數碼、數位化。
一旦電影數位化,再通過錄像帶作為媒介上傳、下載就變得毫無意義———」
這番言論並非出自於陶玉書,而是前段時間她接觸的投資人亞曆山大·巴爾坎斯基的高論。
亞曆山大·巴爾坎斯基是商人,也是DVD和視頻技術領域的巨,他創辦的斯高柏微係統公司開發了視頻壓縮軟體,可以將模擬視頻和圖像材料轉換成易於存儲或傳輸的數字字節。
奈飛上線後的第一個月,斯高柏微係統公司就找了過來,希望可以投資奈飛。
當時雙方並未談攏,主要問題在於估值。
但陶玉書對亞曆山大·巴爾坎斯基的那一番言論印象深刻,他認為未來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人們遲早會通過網絡下載或者流媒體技術來看電影。
像VHS、DVD、VCD這些笨重的塑料盤子,終究是會被淘汰的。
當時陶玉書在聽到這番言論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之以鼻,認為亞曆山大·巴爾坎斯基是在危言聳聽,目的自然是為了在談判中掌握主動權。
但在那次見麵之後,陶玉書還是去深入了解了一下現在的技術發展。
結果發現,亞曆山大·巴爾坎斯基的話並非是空穴來風。
以目前的技術發展速度,亞曆山大·巴爾坎斯基的話在三五年之內還不好實現,但過個十年八年就不好說了。
網絡下載又或者是流媒體視頻,真的有可能革了錄像帶的命。
了解到這些情況陶玉書那兩天很焦慮,隨後很快就在林朝陽的勸說下釋然了。
未來的事還在未來,天塌了也有高個子頂著,即便到那時候她成了那個高個子,她也有力帶領公司再完成一次轉型。
這時候林朝陽笑著說道:「玉書那都是十幾二十年後的事了,不是現在該操心的事。
人都有一死,我們也不可能因為以後要死,現在連飯都不吃了。」
林二春老兩口對這些新生事物基本沒什了解,剛才聽陶玉書說那些話時滿心都是不明覺厲,同時還有那點焦慮。
林朝陽的話給兩人寬了寬心,林二春說:「是這個道理,以後的事誰知道呢。十年前大夥兒還在電影院看電影呢,現在買個VCD就看了。」
「來吃飯吧。」林朝陽又喊。
吃飯的時候林二春問林朝陽,「玉書忙著公司,你忙什呢?」
「看書。」
「光看書?沒寫書?」
「這不是為下部作品做準備呢嘛,搞創作也是需要積累的。」
陶玉書聽著兩人的對話,心中暗笑。
夫妻多年,她對林朝陽這套東西早就熟悉了。
在矽穀待著的這段時間,他可沒少往外跑,光是在巴克餐廳,陶玉書就看著他好幾回。
說沒搞點什東西,她才不相信呢,不過她也懶得拆穿。
>>章節報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