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一眼千年
數日後,林朝陽啟程前往西安。
大唐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交往活躍,盡管中後期盛極而衰,但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光是理首於故紙堆中,可很難描繪出盛唐光景。
開往西安的火車上,大地舒展在眼前,滿眼都是黃燦燦的麥田。
風吹過,麥穗們如同海浪一般雀躍、歡湧。
林朝陽已經好幾年沒坐綠皮火車了,冷不丁坐一下,感覺還挺不錯。
火車抵達西安站,程忠實早已等在出站口。
兩人熱情的擁抱一下,然後上了文協給安排的車。
林朝陽前兩天特地給程忠實打了個電話,他過來陝西采風,肯定要找個地陪,程忠實最合適。
前幾年《白鹿原》發表後,程忠實在文壇和民間收獲了巨大的聲望,現在已經是陝西文協主席,同時還在《延河》雜誌掛了個主編的名。
聊了些各自的近況,程忠實又關心起林朝陽的新書。
「了不得啊!你這一步邁的大,搶在我們所有陝西作家前麵了。」
「哪有那誇張,寫這類題材吃力不討好啊!」
為新書準備的時間越久,林朝陽越感覺自己給自己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程忠實眉眼舒展,露出微笑,「也就是你,一般人可不敢碰這種題材。」
車子來到省文協大院,程忠實把林朝陽安排到了招待所。
「這邊條件一般,但比較清靜,不會有人打擾你。」
以林朝陽如今的名望,去到地方少不得要被各地政府、文協隆重招待一番,
陷入無休止的宴請、應酬、采訪之中。
林朝陽之前在電話就跟程忠實說過,他這次來就想安安靜靜的采個風,不想被人打擾。
安頓好了住處,兩人隨便在街邊找了個小店,吃了頓飯,休息一晚。
第二天,程忠實親自陪著林朝陽在西安各處轉了轉。
千年已過,盛唐風華早已難窺其貌,隻能從曆史留下的慘烈車轍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殘破、斑駁古城牆依稀能看出當年的盛況,鍾樓旁的民房正在拆遷,據說是要進行棚戶區改造。
遊蕩在西安城內,林朝陽對照古今,開元盛世時的西安城周長35.36千米,占地84平方千米,是現在西安城牆內麵積的9.7倍,明南京城的1.9倍。
是同時期君士坦丁堡的7倍,巴格達的6.2倍,是古羅馬的7倍。
親眼見證、對比之後,林朝陽也不免發出一聲感歎,「當年的大唐何其繁盛啊!」
程忠實就是西安人,聽著他的感歎內心充滿了驕傲。
當年唐宮三大宮殿之一的興慶宮早已化作黃土,五十年代在其遺址上興建了如今的興慶公園,成為了西安人假日休閑的好去處。
遺址上的勤政務本樓等遺跡,是為數不多的曆史見證者。
慈恩寺內的大雁塔還沒被冠上「爛慫」二字,巍峨壯觀,高不可攀,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朱紅色的圍牆外麵就是玉米地,簡易道路上車馬悠閑的經過,一下子削弱了氣勢。
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很美,可「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華清池卻令人大失所望,不過是個普通的水泥池子,尋不見半點當年輝煌,隻能依靠腦補。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曆史遺跡多不勝數,即便是走馬觀花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逛完的。
但林朝陽采風肯定有重點,側重的多是唐朝遺跡與風物。
一周時間,程忠實這個地陪盡心盡力,全程陪伴,讓林朝陽感覺十分不好意思。
接下來,他打算再往西安下麵的區縣和洛陽周邊轉一轉,就不能再勞煩程忠實作陪了。
離開前專門請程忠實吃了頓飯,表示感謝。
「你要真想感謝我,等回來的時候,就給文協的年輕同誌們開堂講座吧。」
「原來你在這等著我呢!」林朝陽指點著程忠實,笑哈哈的說。
「誰讓我現在當了個勞什子文協主席呢?」
「行,那就等采風結束,由你們來安排,講個三天。」
程忠實本以為能讓林朝陽來給青年作家們上堂課就很好了,沒想到林朝陽居然要講三天,這可真成講堂了,他激動的衝林朝陽連連拱手表示感謝。
次日,林朝陽先來到了西安下轄的藍田縣,這位於秦嶺北麓,關中平原東南部,是西安所轄區縣中曆史最為悠久的行政區域。
程忠實提前跟縣文化、宣傳部門的同誌打過招呼,林朝陽過來采訪他們安排了人專門陪同。
在縣遊覽了兩天,又欣賞了一場源於隋、盛於唐的水會音樂後,林朝陽就鑽進了藍田縣檔案館。
縣誌是一方縣域的百科全書,記載了千百年來的曆史沿革、縣域變化。
藍田縣在西安所有的縣當中有個特殊之處是在於,它是唯獨一個自秦設縣後一直沿用至今的縣,曆史脈絡保存的相對最清晰、完整,
山川、平原、坡嶺、溝峪、穀地,不僅有文字敘述,而且有圖示。
曆代的縣官名稱簡曆和重要政績,典型的三兩位在調任離開時,沿路百姓蜂擁送行,跪拜攔轎者呼聲震野。
「呂氏四兄弟」原來就是藍田人,林朝陽看著縣誌上的文字,還是第一次注意到這個知識點。
可惜這對他的寫作沒有什幫助,掃了一眼就跳過了,還是要抄錄些能用得上的信息。
不多時,林朝陽又讀到一段宋人筆記。
「」..—-宮廷蓄舞馬數百,每值玄宗千秋之辰,則被金絡銀,應樂而蹈,奮首鼓尾,縱橫應節。
曲終之際,銜杯匐拜,屈膝獻壽。壺上之駿,通體鎏金,其輝煌若日曜,銀素相耀,粲然相諧。此象宛然盛世之景,歌舞升平,盡現於斯。」
「當真是繁華氣象、盛世美景啊,可惜——.」林朝陽一邊感慨著,一邊搖著頭。
既是為千百年前的那場盛會而陶醉,也為統治者的紙醉金迷而痛心。
感慨過後,他將這些珍貴的資料抄錄在筆記上。
如此在藍田待了一個星期,他又往下一站長安縣去。
花了一個多月時間,他遊遍了西安周邊,尤覺不盡興,又把采風的範圍擴大了一圈。
西出鹹陽,來到馬鬼坡前,腦海中勾勒出千年前的戰亂紛飛,長安危在旦夕,帝妃倉皇夜逃,途徑此地,六軍不發,終釀下馬鬼之變。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
真不知該歎一聲「紅顏禍水」還是「紅顏薄命」!
興之所至,林朝陽繼續一路向西。
十月的西北,秋風已然蕭瑟,帶著肅殺的味道,荒漠與山脈相連,仿佛無邊無際。
行至天水,環境才為之一變。
天水地處河西走廊東側,有渭水的滋潤,山勢奇峻,重巒疊翠,江南秀美與北國壯闊兼具。
可惜林朝陽到天水的這天,天空陰暗,大風呼號,空氣中滿是塵土味道。
TS市是座小城,在招待所住了一晚,第二天TS市文協的同誌帶著林朝陽前往麥積山。
臨近麥積山的山路旁,偶爾有小攤位,一個一個的擺在路邊。
車窗外的天空依舊陰沉沉的,仍未放晴,走到半路居然又飄起了雨滴。
在幹燥的西北竟然遇到一場秋雨,林朝陽覺得有些稀奇。
「朝陽同誌今天來得巧,這就是我們天水赫赫有名的秦州八景之一:麥積煙雨。
清代吳西川有首詩叫《麥積煙雨》,麵有兩句『最宜秋雨後,兼愛暮時煙」,說的就是這麥積山煙雨撩人的情形。」
秋雨霏霏,麥積山上,遠處千山萬壑迷蒙,山林洶湧如海,近處雲霧縹緲籠罩,翠柏蒼鬆挺拔,遠近交織。
一別於西行以來的塞外風景,儼然一幅小江南的絕美畫卷。
麥積山除了有麥吉煙雨的美景,還藏著一處麥積山石窟。
一百九十四個窟龕,七千八百多尊塑像,千餘平方米的壁畫,規模較之敦煌、龍門、雲岡稍顯遜色,但這有個好處是所有石窟都在崖壁之上,所以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景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林朝陽踩著濕漉漉的台階前行,抬頭仰望一組組高大慈悲的佛雕刻造像。
麥積山並不高,一百四十二米而已,算不得高山。
可那散落在懸崖峭壁之間的窟龕、塑像和壁畫,又不能不叫人為之驚歎。
麥積山石窟開鑿於後秦,曆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