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內功深厚
林朝陽(中國)文學研究會學術沙龍成功在燕大落下惟幕,總體而言這是一次勝利的學術會議它的成功不僅體現在過去一年會員們出的學術成果上,更體現在今年會員申請人數的增加上。
去年研究會剛成立時,初始成員大多是來自於燕大人大燕師大等國內頂級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一共有18人。
年前研究會納新,一下子收到了70多份申請表。
研究會不是學生社團,是有相當高的準入門檻的,不僅是學曆職稱這些硬性規定,最關鍵的是要確有對林朝陽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這個申請人數著實讓研究會有些措手不及,花了不少時間審核,
而諸多學者的踴躍申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林朝陽文學研究會可不止中國這一家。
早在中國文學研究會成立之初,就與美國日本文學研究會達成了學術交流活動的合作,每年雙方都會互派學者進行交流學習。
美國的交流高校是耶魯大學日本的交流高校是日本大學,國內的自然是燕京大學。
出國交流當訪問學者,而且還是去美國日本的頂尖高校,對於國內的學者來說是難得的機會尤其是文學專業的學者,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大家的踴躍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洪子成是林朝陽(中國)文學研究會的秘書長,學術沙龍結束之後他跟林朝陽聊著過去這一年研究會的發展。
沙龍一開始的報告也提到了研究會的發展情況,但很多細節還是沒辦法拿到台麵上說的。
他在談及文學研究會的發展時,臉上帶著些驕傲,現在的情況可以說是蒸蒸日上。
「你那部小說寫得怎樣了?」聊完了研究會的情況,洪子成又關心起林朝陽的創作。
畢竟研究會存在的意義就是研究林朝陽的文學作品。
《人間正道是滄桑》發表距今已經過去了快三年時間,三年沒有新作品,可不是林朝陽的風格。
「第一卷才剛寫完,還得修改修改,查缺補漏。」林朝陽說。
洪子成也知道林朝陽這回要寫的作品格局宏大,遠非一般的長篇小說可比。
哪怕是《闖關東》《白鹿原》這樣的大部頭作品,在林朝陽的新書麵前恐怕也要相形見出。
如此宏偉的作品,非彈精竭慮披肝瀝膽不可成。
「修改完了就發表?」
林朝陽沉吟著說道:「再等一等吧。等寫順手了再說,連我自己都不清楚要什時候才能寫完。現在就發,不負責任。」
在文學界,許多作家都嚐試過寫些大部頭的作品,規劃的內容看起來十分宏大,但真正落筆卻寫不出三分氣魄。
有些人寫出了前二三十萬字就恨不得昭告天下,各種聯絡雜誌社出版社嚐試發表出版。
麵對這樣的情況,其實雜誌社出版社通常是很為難的。
像這一類大長篇作品,連作者本人都不敢保證他後期的創作質量是否能保持跟前期一個水準。
前麵寫得不錯,萬一後麵的部分水準大降怎辦?
偏偏能寫這一類題材作品的作家,往往還都有些名氣,所以才會讓人左右為難。
相較之下,林朝陽的態度無疑要嚴謹和負責任多了。
洪子成麵露欽佩之色,「這樣的大長篇,最好還是保持穩定的創作狀態。草率發表,很容易打斷那口氣,影響作品質量,得不償失。」
「嗯-等全寫完再發也不太現實,這部小說的內容太長了,我的計劃是等進程過半了再陸續發表。」
「這個還是要看你個人的創作狀態。」
又過了大半個月,林朝陽將新書第一卷內容修改完畢,沒有急著繼續創作,而是將書稿送到了燕大的王永興處,請他幫忙斧正斧正。
送完書稿後又過大半個月,林朝陽才接到王永興的電話,說要請他到家談一談。
到了王永興家,兩人閑話幾句,王永興笑著說道:「年紀大了,看東西太慢,想著也慢,讓你久等了。」
「您說的哪話,是我讓您受累了。」
說著話,王永興拿出了筆記本,「現在記性不好,這書我邊看,邊寫了些東西,權當是我的讀後感吧。」
他態度謙和,林朝陽接過筆記本翻看。
「」..-朝陽同誌此一部小說,要寫的是中國封建社會巔峰的百科全書,場麵宏闊,人物眾多,
事件繁富,矛盾叢生,多種人物同時登場,多種矛盾同時展開。」
「第一卷內容大篇幅描述了隋末的群雄逐鹿,但實際上李氏王朝的權力更迭才是暗藏在其中的主線,貫穿始終。
李家與隋朝的矛盾李家與各路起義軍的矛盾李家內部的矛盾,形形色色紛紛攘攘,此消彼長此盈彼縮.」
「總體來看,第一卷小說既有嚴格的曆史依據,又有深刻的思想見解,較為真實的深刻的反映了隋末李淵李世民父子所主導的王朝交替和新生王朝的權力鬥爭。
朝陽同誌對隋末唐初的曆史下了極大的功夫,內功深厚不遜於專家學者。
對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社會狀況宮廷生活典章製度風土人情乃至三教九流略等,無不了如指掌,因而才能在作品中寫出如此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
王永興的「讀書筆記」記了足足十幾頁,要是細算起來,少說也得有五六千字。
從各個角度闡述了對小說的看法,態度嚴謹又客觀,其中不乏溢美之詞。
當然,也提出了幾處可供完善的建議,主要是史料與小說之間值得推敲之處。
讀完這份「讀書筆記」,林朝陽心中感動不已。
再三道謝後,又跟王永興探討了一陣,欣然接受了這些建議,最後心滿意足的離開。
4月,兩年一度的莊重文文學獎再度開啟了評審進程,在小六部口胡同西院召開了本屆評獎的第一次會議。
自1988年第一屆舉辦以來,莊重文文學獎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
因為這個特殊的年份,林朝陽破例受邀擔任評委會榮譽主席,消息傳出後,一下子為莊重文文學獎吸引了文學界的眾多目光。
成立十年以來,莊重文文學獎憑藉著公平公正公開的評獎製度,受到了文學界同仁和讀者群體的廣泛認可。
在整體影響力上甚至已經隱隱壓製了茅盾文學獎上,畢竟茅盾文學獎受政治因素影響太深。
幾屆以來評獎周期時不時就要變動一下,而莊重文文學獎雷打不動的兩年一屆,穩定性更強。
出現這種情況,文協作為組織方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早幾年,為了遏製國內文學獎項泛濫的情況,文協取消合並了不少文學獎項。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被合並進魯迅文學獎的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獎。
但合並後的魯迅文學獎並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效果,究其原因,還是評獎製度淪為了分蛋糕模式。
去年首屆評獎,設置了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等九個單項獎項,一共70
篇/部作品獲獎。
一次評獎70篇/部作品獲獎,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籌備近十年的魯迅文學獎也幾乎在第一屆麵世後,就失去了其問鼎當代文學桂冠的可能。
而相較於魯迅文學獎的貪大貪全,茅盾文學獎則犯了另一個毛病。
過分強調作品的史詩性,過分偏愛現實主義風格。
這樣的評審風格直接導致了過去幾屆評獎過程中,茅盾文學獎遺憾的錯過了不少飽受文學界認可和讀者喜愛的作品,如張煒的《古船》王蒙的《活動變人形》」
在今年的第一次評審會議上,談到兩個獎項的競爭時,林朝陽坦誠的說道:
「茅盾文學獎是文協的親兒子,受官方影響比較深,更關注入選作品對於現實的影響力,這是獎項本身的調性決定的。
莊重文文學獎與其不同的地方是在於,它關注敘事文本本身的藝術價值,挖掘小說在人的精神層麵的探索。
簡單點說,茅盾文學獎更注重文學對社會的影響,而莊重文文學獎更貼近文學本身,我們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不是去跟茅盾文學獎競爭。」
在林朝陽為新一屆莊重文文學獎的評獎工作而忙碌的時候,遠在美國的陶玉書也在美國忙成了空中飛人。
上線接近兩年時間的奈飛發展勢頭依舊迅猛,但這並不代表公司的前途是一帆風順的。
過去一年多時間,行業內陸續湧現了幾家競爭對手,借著DVD整個行業的發展潮流,都取得了不錯的發展勢頭。
但就商業模式而言,奈飛還是甩開了對手們一大截。
按照奈飛自己的測算,用戶每月的訂閱費用為19.99美元,固定盈利為4美元,這樣的模式可以說是旱澇保收,為公司提供了穩健的現金流和發展動能。
除了新興的競爭對手們,行業巨頭百視達終於開始重視起了奈飛這個挑戰者。
5月的第二個周二,馬克·倫道夫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再三確認對方的意圖,他經過一番考慮最終撥通了陶玉書的電話。
「收購?」
「是的,打電話來的是埃德·斯特德,百視達的總法律顧問。」
「具體條件呢?」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