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也懵,不知道這個徐有貞從哪兒冒出來的。
翰林院?
翰林院有這個人嗎?
雖然不知道他是誰,但就折子的內容論,此人的確言之有物,於治水上很有見地。
所以在皇帝隨口問起黃河的疏浚工作後,工部的官員就提議將此人調到工部來。
工部現在缺人,尤其缺有實幹才能的人。
從此人的折子上來看,他不僅在治水上有見地,於地方事務也略通。
治水和地方的關係很重要,一個會處理和地方關係的工部官員更難得了。
皇帝大筆一揮就同意了。
第二天,群臣看見徐埕走進工部,自稱徐有貞時,大家:……
好騷的操作。
皇帝知道嗎?
群臣心中閃過疑問。
這主意是潘筠出的?
群臣眼神交流,當著徐有貞的麵什都沒說。
徐有貞悄悄鬆了一口氣,順利調到工部之後立即接了任務外出。
翰林院清貴,看上去比待在工部強。
但翰林院內也是分情況的,有人可以去給皇帝講課,可以給皇帝解疑答惑,可以給皇帝草擬詔書,還能在禦前行走……
但也有人隻能坐在角落修書,修的還是名不見經傳的書,可能從三十歲修到六十歲,連皇帝的麵都見不到。
徐有貞之前就被安排了這樣的活。
他實在是太恐懼了,若要這樣過一輩子,還不如辭官歸去,另謀出路。
現在,他終於在仕途上謀到了一條路。
他不管潘筠那番話的深意,也不在意潘筠給的“有貞”二字的警告,他隻要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就好。
徐有貞出京,一走就是五年。
他走了不少地方,奉命巡查各地堤壩,探查水係,他順手將走過的河道畫下,慢慢組成了幾個區域的水域圖。
在第三年時,他終於升任右僉都禦史,主持治理黃河的任務。
他在黃河邊上一呆就是兩年,等回到京城時,整個人又黑又瘦,還老了不少,但精神奕奕,目光明亮。
潘筠就對皇帝道:“陛下看,人用在他該用的位置上,不論君子、小人,事半功倍。”
皇帝才猛地反應過來:“這是徐埕?”
他瞪大雙眼:“徐有貞是徐埕?”
當然,那是五年後的事了,此時,皇帝並不知道徐有貞就是徐埕,他甚至很快把潘筠的那番話忘到了腦後,因為先帝於戰場上遇難的消息已經傳到各藩國,各方都做出了不同的反應。
西南境,思機發掠奪孟養,緬甸響應,王驥當機立斷出兵,十月初就抵達金沙江,此時已經跟叛軍打起來;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