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奇徹底沒話說了。
他已經被KO了。
他隻是來到看山是水的境界,而別人已經來到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極境。
王紅豆說完後,還不忘反問:“大家覺得我的想法如何?”
一陣清脆響亮的鼓掌聲傳來,眾人轉頭看去,發現是錦梨帶頭鼓起了掌。
錦梨無比讚同地說:“很對,我建議導演可以修改一些台詞,讓角色更加真實。”
葉導說道:“我和編劇在創作劇本時,還真的沒有考慮過這點。
從這方麵來看,我們描寫出來的村官還是太過沉穩了,需要加點年輕人的網絡用語。”
他想了想,還說道:“而且還可以從網絡用語這件事上,引發起一場小衝突。
年輕的村官對村民使用了網絡用語,但村民不解其意,還以為是在辱罵他們,於是反過來罵村官。”葉導飛快地說:“明天再來增加這場衝突,現在先改改網絡用詞。大家都互相翻開劇本看看,接下來拍攝的幾段應該怎表達。”
年輕的演員愣愣地翻開劇本,一股腦地投入到改詞當中。
雖然被導演抓去改詞了,但每個人都大有收獲,更加融入了劇組。
除了那些個別耍心眼的人。
日子一天天過去,池塘村的村長跑了幾趟市政廳,終於申請到了修路補助。
但補助下達要一段時間,真的按照補助來了才修路,恐怕要等到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村長決定先募捐修路,等補助下達了再返還給村民。
而募捐修路資金,跟募捐雪糕開模的模型是同時進行的。
村長開會提起這兩件事時,村長自己都很沒底。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池塘村有多少錢,村民發不發達,他還不清楚嗎?
有些年輕人都已經將近三年沒有回村了,因為怕花錢!
可是如果兩件事不同時搞,耽擱任何一件,都是損失。
尤其是這兩件葉偉傑都提過,還跟他說過越快越好。
也別說村長沒底了,聽到要捐兩個款的村民更加沒底。
有的人連修路的錢都拿不出來,還要兒女讚助呢!
開會結束,村民們返回家中,陸陸續續給自己的孩子發消息、打電話。
經過一番寒暄後,村民提起了修路跟雪糕開模捐款一事。
出乎意料的,反對聲音居然沒那大。
而且那反對,也隻是意思意思地說上一句:“啊,怎要捐兩次錢,這是真的對池塘村發展有用吧,不是在亂花錢?”
在外打工的子女們,更多是連反對都沒說出來,直接問道:“爸、媽,需要我們拿出多少錢?”村民被子女的“豪爽”給驚住了。
“修路可能要五百?這是按人數出的,蛋糕開模沒那貴,這是按戶出的……你前段時間不是說沒錢嗎,還即將失業,你有錢能拿得出來嗎?”
“不失業了!最近拉了好幾筆大單,領導昨天還誇我做得好,要給我漲工資呢,我最近的運氣變得很好”
村民想也不想地說:“那肯定是劇組給池塘村轉運了,我跟你說啊,自從影視劇組進駐了村子後,拔掉了齊家那大蛀蟲,村子的九口池塘都能連通,風水感覺都變好了。”
“哈哈,我也覺得是,不僅我一個人運氣好,我看其他同村的人運氣都挺好的。
你還記得住在老家隔壁的羅家嗎,他們不是在我這個鎮上賣房嗎,我看他上周簽了一筆大單,還當眾敲鑼打鼓呢!”
以上這些對話,都出現在許多村民的口中。
池塘村募集資金很順利,無論是雪糕模具還是修路,都在迅速推進中。
修路按照劇組的拍攝進度來修,先修劇組需要的道路,然後修劇組暫時拍不到的路。
至於劇組現在的拍攝場地,這段路還是比較好的,不用修。
施工隊過來修路時,葉偉傑還能拍下一些素材來。
時間一晃而過,過了半個月。
《庸碌》的拍攝已經進入正軌,村子許多路麵都已經重新砌上了水泥。
此時的池塘村,又是另一番新氣象。
隋玲芳經過半個月的糾結和思考後,還是決定在池塘村這買塊地,打算建房子養老。
她不用跟公司請假,隻是用去看錦梨的借口,就能光明正大地出外勤,路費還能叫公司報銷。她之前來過池塘村一趟,對村子還是很熟悉的。
然而現在重新來到池塘村,還沒進入村子,隻是站在村子外圍,隋玲芳就覺得……
這還是她印象中的池塘村?
是她穿越了還是她的記憶穿越了?
池塘村的外圍怎變得那繁華!
大街小巷全是攤販,還有很多騎著三輪車賣豆腐花、賣麥芽糖、賣水果的商人。
隋玲芳好奇地走了一圈,最後來到了一個名字叫做“池塘村雪糕官方售賣點”的小店內。
這個小店在寬闊的大馬路上無比格格不入。
因為在一馬平川的道路上,隻有這個小店砌了水泥牆,正正方方地嵌在馬路上。
隋玲芳知道,其他小商販肯定沒這個膽子,而且也不會這做。
浪費錢,還隨時會被強拆,隻有官方才敢這弄。
隋玲芳買了一根雪糕。
嚅,價格還挺貴的,八塊八!
但因為是官方的文創雪糕,雪糕上印有“池塘村”三個字,還特意做成了池塘村的微縮地圖輪廓。從外地過來的粉絲和看熱鬧的人,都會不約而同地買根雪糕打個卡。
隋玲芳買的時候,還排隊了好一會兒。
她拿著雪糕走去人多的地方,聽著那些人邊吃邊討論。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