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蔡確回京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要離刺荊軻 本章:第952章 蔡確回京

    

       第952章 蔡確回京

      在向太後下詔,命開封府計口量丁,授給汴京貧民米炭的當天,也就是元祐二年十二月癸未(初五)。

      權知開封府錢勰就上書言:本府奉牒敕,準聖旨,檢校在京諸廂貧民,計丁量口,日給米、炭。

      府中庶務繁多,乞自今日起,許開封府自判官以下,分領汴京內外城諸廂,以督計丁量口事,以禦史監其責,有懈怠者具表以聞。

      從之。

      錢勰雖然是個馬屁精。

      但論起庶政,確實是把好手,知道在這個時候,想要管住汴京城那些可能伸向貧民的爪子。

      就隻能用這個辦法——派人下到閭,以推官、判官、左右都巡檢並司錄司諸官,分管汴京內外諸廂,各自劃定責任區,領導各廂的計丁量口,按日分配米炭的事情。

      此謂民主治吏不治民,乃是從秦代就開始有的法度。

      隻是,曆代以來能做到的王朝,一般都隻有開國之初的那十來年。

      隨後就因為基層失能而使中樞逐漸失去對基層的掌控,所謂吏治,漸漸崩塌,最終淪為一句空話。

      但如今的大宋卻是個畸形王朝。

      這個畸形王朝的旁的地方,可能問題一大堆,弊病無數。

      偏偏基層治理和控製,卻是曆代最強!

      不獨是因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成功的籠絡住了天下士大夫。

      使得中樞威權,可行於地方。

      無論是王安石變法,還是如今的元祐更化,各種法令調整。

      都是中樞一聲令下,基層就會執行——雖然有過這樣那樣的齟齬,也有過各種推諉、抗拒和使絆。

      但,到底是執行了的。

      隻是力度、程度不同。

      也不獨是因為,趙煦之前的趙官家們,本著可持續竭澤而漁的心態,將這大宋天下州郡的山澤鹽池、絲帛茶鐵等賺錢門路通過監司牢牢控在自家手中,又用買撲之法,與地方豪族勾連,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於是,竟稀奇古怪的在這中古時代,實現了對礦藏與主要資源的國家壟斷。

      無論是在西北,還是在東南。

      幾乎所有礦藏、食鹽、絲帛等產業,都是趙官家的(當然,大部分都買撲給了地方豪強,趙官家們隻是坐地抽成)。

      此外,大宋天下最大的地主,也是趙官家——天下在冊墾田七百二十萬頃,而屬於趙官家的官田,就至少有三十二萬頃!

      各地監司,以及遍布天下州郡的官田。

      使得趙官家們,擁有了介入地方經濟的抓手。

      這就使得哪怕在偏遠軍州,趙官家的旨意和命令,也不像其他王朝中後期那般,軟弱無力。

      反而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更是因為,這大宋的城市,特別是汴京城,已經完全進入了工商為主的經濟模式。

      汴京百萬居民,幾乎都已經完全脫離了農業,完全依靠手工業、服務業和工商業維生。

      所以,即使是在這中古的封建社會,最起碼在汴京城內,官府的基層治理能力,異常的強大,甚至可以說在封建王朝,屬於強的有些過分的那種。

      這是因為新興的手工業、工商業的發展、壯大,使得汴京人特別熱衷於打官司——無論是兄弟爭產,還是夫妻和離,又或者民間的商業糾紛。

      汴京人在調解不成後,都會將之訴諸於司法。

      這倒逼著開封府,不得不跟上時代的發展趨勢。

      於是,大宋的開封府,竟維持著一整套,從上到下,滲透進基層閭,掌握著全城百姓的各種詳細數據的官僚係統。

      這就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趙煦在即位後,搞的吏員公考,又進一步強化了開封府的執行能力。

      三年來,累計通過公考,補充進開封府的兩千多名吏員,都是知識分子——最起碼,也是通讀了五經,讀寫沒有障礙,掌握一定行政與律法知識的文人。

      進了體製後,又因為趙煦的喜好。

      他們人均都會打算盤,擁有基本的數學能力。

      於是,錢勰提出的辦法,有了落實的基礎。

      而且,執行起來效率非常高。

      短短兩天,就將汴京內外城並城外九廂十三坊,共計十七廂一百三十五坊的貧民給統計了出來。

      趙煦見了錢勰上報的數字,也是驚訝起來:“竟有三萬餘人?”

      “怎會這多?!”他問著來到麵前,麵奏的錢勰。

      須知都堂定下來的貧民標準可是很高的——須得或是在京中無有住宅,隻能露宿街頭之人;或是年六十以上,無兒無女,別無依靠之老人;或是無父無母,年十四之下之孤兒。

      而眾所周知,如今京中孤兒,基本都得到了妥善的收教。

      開封府會將出現在其視野內的所有孤兒,都送去當報童。

      所以,其實也就是前兩類人需要賑濟和救助。

      錢勰苦笑一聲,拜道:“奏知陛下,這三萬餘人,八成以上,皆是近年來,從各地州郡逃難入京之難民……”

      趙煦頓時啞然。

      大宋朝就是這樣的。

      地方遭了災,災民就往城市跑求活。

      而汴京城,一般都是災民們逃難的首選。

      所以在過去,大宋朝對於地方州郡的難民入京是嚴防死守的。

      輕易不肯叫難民入京。

      哪怕進了京,也不肯叫他們輕易入城。

      但從元祐元年開始,事情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在趙煦的遙控下,開封府對於地方州郡逃難的百姓進京,開始持不鼓勵不反對的態度。

      各個隘口、渡口和關卡,開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基本上難民們多說幾句好話,再塞點錢,官吏們就會抬上一手。

      今年開始,這個趨勢就更明顯了。

      誰叫趙煦要發展工商業呢!

      而汴京城的工價太高了!

      堆垛場,一個抗包的苦力,一天工錢都開到了一百二十錢以上!

      若是有些技術的木匠、鐵匠等技術工種,更是須得包吃包住,每個月還得給五貫的工錢。

      這高的工資,怎發展工商業?

      偏京爺們還不知足!

      隨著汴京工商業興盛,他們居然想漲工錢?

      這趙煦能忍嗎?

      不能忍啊!

      果斷開門,給京西、京東、淮南等路的災民入京提供便利。

      要不是忌憚汴京城的糧食供給能力。

      去年淮南大旱,趙煦就可能下詔,讓災民進京就食了。

      “原來如此!”趙煦看向錢勰,問道:“那依錢府尹之見,這許多的貧民,該如何處置?”

      錢勰伏地拜道:“臣愚鈍,恭請德音下降!”

      趙煦瞧著他,笑了笑,道:“這樣……且先按照每人每日三十文,供給米、鹽及煤炭……”

      “並將相關居無定所之人,安排到京中廢棄軍營之內居住……”

      “同時,朕出封樁庫錢一萬貫予開封府,開封府以此錢,雇京中木匠、鐵匠、泥瓦匠、竹匠以及織工、漆工等……”

      “至諸安置之地,招募青壯為學徒,以半年為期,命諸匠授給其技藝……諸匠人每招募一名學徒,則賞錢五貫!”

      “且每隔半年,開封府當考校一次諸匠人所招學徒……每有一人合格,再賞錢五貫!”

      “此外,開封府還當製定條貫,名列諸匠人所授學徒合格人數之賞格!”

      “譬如說,招募一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五十人,給不同賞格……”

      “有合格者一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五十人者,又給不同賞格!”

      這就是學的現代網遊的首衝、十連抽、一百抽獎勵了。

      趙煦在現代的時候,甚至聽人說起過,大洋彼岸的燈塔,將類似的模式引入了賣血的體係。

      第一次賣血,獎勵多少多少……十連賣又有程碑獎勵……累計賣血達到某個數量,還有獎勵……

      想了想,趙煦覺得光是物質獎勵,可能還無法激發工匠們的參與熱情與積極性,便對錢勰道:“為激勵匠人,朕覺得或許可再定一個學徒合格滿百人,賜給官身,並由開封府嘉獎之條貫!”

      “若有人能能教出合格學徒五百人以上,則由權知開封府,親題其家宅匾額,以彰其功,並許將其名諱,上奏於朕之前!”

      “錢府尹以為如何?”趙煦看向都已經聽懵了的錢勰問道。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在現代留過學》,方便以後閱讀我在現代留過學第952章 蔡確回京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在現代留過學第952章 蔡確回京並對我在現代留過學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