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最終決定把收葦把子的位置放在前院,也就是李龍的院子。
那個院子寬敞,麵沒啥大東西,葦把子拉過來好堆放,而且等汽車過來拉的時候,也好往上裝。自己的院子雜物多,有拖拉機,還有家人進進出出的,不方便。
他打算最近幾天就住在前院,看著葦把子。雖然四小隊特別是新居民點這些年沒出現過偷盜的情況,但還是防一手比較好。
原本李建國家和其他人家一樣,老老實實的紮葦把子、紮大掃把、編抬把子掙手藝錢,眼下突然變成了甲方,無論是親自操作的李建國還是保障後方的梁月梅都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李建國雖然沒啥經驗,但他知道自己堅持一條,質量一定要過硬。
年輕一點兒資曆淺點兒的過來交葦把子,李建國不會多說話,就檢查質量,葦把子的葦子有斷的、細的,長度不夠、數量不夠的,一律退回。
李建國作為建村元老,這點兒威信還是有的。他說不合格,對方也不會辯解啥的,說啥是啥,當然李建國也不會胡說。
至於年紀大點兒的,通常情況下也沒人會過來找不痛快,交葦把子的時候還能笑著和李建國聊幾句,不合格也就不合格,畢竟人家也是指著這掙錢呢。
當然,也有些覺得以前李龍收葦把子的時候太過於嚴格,現在換到李建國了,那要求肯定會放鬆一點兒,一句話的事兒嘛。
當然不可能是真放鬆。
這不,李建國拿著葦把子看了又看,然後皺著眉頭說道:
“建林哥,你這葦把子不行啊,二十根葦子有七八根都細了,這樣的葦把子交上去,那是要被退回來的。”說著他把葦把子放在一邊,這意思就很明顯了,不合格,退回。
一邊的常建林臉上的笑容有點僵了,到不是在意那三毛五分錢,主要是這個人太要麵子,如果隻是他和李建國兩個的話,這退了也就退了,他也沒二話。
但剛才拉著葦把子過來的時候碰到了同居民點的寧有榮。他問常建林葦把子質量咋樣,常建林愛吹牛,習慣性的說沒問題,肯定個個都過關,沒想到這檢查第二個就直接不合格了。
“建國啊,你看這葦把子,沒那不好吧?”常建林輕咳一聲,彎腰把那個葦把子撿起來說道,“這葦子……嘿,是有那一點點細啊,不過它肯定不影響使用嘛,二十根葦子,大多數都夠粗不就行了嘛……咱老哥們……”
“這話……建林哥啊,我給說啊,我這是頭一回從小龍那拿活。那大掃把的活你知道吧?要不是小龍一直堅持質量,那後麵的活咱們就接不到了一一這事你們應該都聽過吧?”
寧有榮在邊上笑著說道:
“聽過聽過!這嚴抓質量還是應該的。咱掙咱該掙的錢,那質量不合格的就不要了吧。”
“就是啊,”李建國接著說,“這葦把子弄去是蓋房子的,這要質量不過關,那追究下來……最後是不是還是得我來承擔?”
常建林就異常尷尬了。
“這個不錯,這個也不錯……看嘛,建林哥,都是這樣的才是你的水準嘛。”李建國又檢查兩個合格的,臉上露出笑容說道:
“那個不合格的是不是當時粗心有事了?我就說不應該嘛……”
“嘿,當時孩子跑過來說個事,應該是那時候沒注意……”李建國給了台階,常建林立刻就跟著下坡了,“放心,後麵我肯定注意。咱這活能掙上錢,咋也不能因為我把這個活搞沒了……”
隊大多數人都指著李龍帶來的這兩個大活把日子過的更好一些。
平時沒怎在意,也沒想過,但真想一想,如果明年一下子沒了紮大掃把和紮葦把子的活,那生活雖然不至於過不下去,但想著十天半月吃一頓肉的日子肯定是不可能了。
那家人能願意嗎?
就是自己也不願意吧?
常建林的五十六個合格葦把子卸下,七八個不合格他也沒要,直接扔在了李家院子。
那堆的不少不合格的,常建林看後心也算舒服一些,原來不合格的不少嘛。
這些最後都會變成李家的柴火。
五十六個葦把子,一個三毛五,常建林拿到了十九塊六毛錢,他把錢數了兩遍,放進了口袋,臉上露出了笑容。
寧有榮的比他少一些,不合格的也少,拿到手是十六五毛錢。
兩個人拉著馬車驢車一前一後的走了。走的時候路過後麵的院子,常建林看著李家院子的小四輪拖拉機,想著明年自己種的打瓜籽要豐收的話,到時也買一台!
他的種籽就是從李建國這買的,想想當時李建國還說明年種打瓜可能不會賺的多,有可能還賣不掉,常建林才不相信呢。
你家賺錢了就不想讓別人賺了?還是收了那點小心思吧。
常建林想著明年好好幹一年,到時也能開上拖拉機,突突突的滿地跑,心就充滿了幹勁。這今年紮葦把子還是要好好幹啊,賺了錢,冬天就能好好貓冬了。
李家的發家過程就在那擺著,有些人在觀望,有些人在複製。
眼下村人已經知道小海子讓李龍承包了,但李家並沒有禁止別人在小海子抓魚。
李龍怎來的錢?山的錢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就是他和陶大強兩個人冬天砸冰窟窿,然後用爬犁、馬車拉著去縣、石城一趟趟賣魚得來的。
然後就是後麵的幾個大活,那個另說。
就天天砸冰窟窿逮魚這一項,有些人能幹,但大多數人不幹:或不屑於幹,或嫌冷不想幹。所以這錢也不是誰都能掙的。不管再怎說,村人在這方麵對李龍還是挺佩服的,至少人家能吃得下那個苦。
李建國是怎賺的錢買的拖拉機?大家公認的就是種打瓜來的錢。
要說打獵打漁這個,隊人覺得可能比不了,但種地的水平,那就不好說誰服誰了。
你能種,我也能種啊,都是老農民出身,誰又比誰差呢?
他們當然不知道,自從李建國有了閑錢,就聽了李龍的話,無論種麥子苞米還是打瓜油葵,那上化肥可不少。一到冬末或者春耕開始前,李家的化肥都是整拖拉機的往家拉。
李龍隱約記得上一世在哪看到的數據,改開後農民種田糧食產量能提上去,化肥至少要占一半的功勞所以他在讓顧博遠去開農資商店的同時,也沒少在李建國這嘮叨要多用化肥。
至於用什,上一世有經驗,尿素,磷酸二氫鉀,過磷酸鈣等等。
無外乎氮磷鉀嘛。
這個李建國沒給其他人說過,也沒必要說。化肥有用,這建村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但別人家都用的少,為啥?不就是因為這個要花錢嘛。
李建國也看出來了,化肥的投入產出比很好,花一百塊錢的化肥撒到地,多打出來的糧食至少能賣個一百七八兩百多塊錢的感覺。
那就劃得來啊。
但隊人不太清楚,在錢比較緊的時候,也不是很舍得這個投入,目前更多的還是依托農家肥。李建國也不會主動去給他們說,人生的教訓就是永遠不會去吸取別人的教訓,得自己感受到了才算。常建林往回走的時候,看到還有人拉著葦把子往李家走,有多有少,都是說說笑笑的。
唉,剛開始到這生產隊的時候大家都差不多,雖然不說是無產階級吧,基本上都是一身衣服一套被褥就沒啥了。
這些年過來,剛開始感覺都差不多,住的都是泥巴房,家具都是一件件湊起來的。
怎這兩年一下子變化就這大了呢?人家都成老板了,自己還是替人幹活的?
想不通,想不通。
李建國也沒想到頭天通知,第二天開收,這一天就收了近一千的葦把子,第二天又收了八百多。原計劃是二十天收完,眼看這樣的情況,十天左右就收完了。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