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燕帶著照相機,還有筆和本子,她的打算是到了修車的地方,先拍一些勞動的照片,然後再采訪一些修路的人的感想。
這件事情對她來說駕輕就熟,所以今天過來的時候心態非常的輕鬆,這是一個很容易完成的任務。、李龍帶著馬曉燕去到賣的鋪子那,把今天剛打出來的二十幾個都買光了,放在車座上,然後繼續前進。
馬曉燕看李龍和賣的小夥子還聊了幾句,在車便問李龍:
“李龍同誌,你們認識?”
“認識,我經常來他這買,他剛才說,我一來,那些平時起的比較晚的買的人就失望了,因為我把早上第一坑的買完了,這些人吃早餐就得往後等了。”
“去修路的人有多少,這些夠嗎?”馬曉燕問道。
“有二十幾個吧。他們自己帶幹糧的,我買的是補充。修路的勞動量挺大的,有些人帶的幹糧不夠吃,那我買的就能應個急。”李龍一邊開車一邊說道,“昨天我們打到了野豬,中午加了餐,今天就不知道有沒有好運氣了。”
“你昨天還打到了野豬?”馬曉燕驚奇的問道,“大不大?我看你打獵很厲害啊。”
“還行吧,剛好碰上了。”李龍笑笑,“天山很大,野生動物雖然多,但分布的比較廣,碰到了就好打,碰不到那就不好說了。”
李龍的意思是,能打著那當然就改善夥食,打不著就隻有啃幹。
馬曉燕自然是沒意見。這時候大家的生活水平還相對比較低,外出任務啃幹是很正常的情況,偶爾有包榨菜鹹菜啥的,就已經算是比較豐富了。
當然她還是希望李龍能打著獵物,這樣的話野餐標準就提高了不少。
誰不想吃頓好的呢?
哪怕到三四十年後,華夏人工作賺的錢,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花在了吃上,所以所謂的恩格爾係數,對於華夏人來說,並不適用,畢竟歐美大部分國家的食物就是食物,稱不上美食,資產到一定豐富的程度,就做其他的了。
大中華不一樣啊,天南海南,多少個菜係,交流方便了,每個城市可能有十幾種菜係,各種美食店,那賺了錢還不得吃頓好的?
“這一次修路打算持續多久?有計劃沒有?”馬曉燕還是以工作為主,這車往山開著的時候,她就已經采訪上了。
“初步計劃是先幹半個月,修幾公的路出來——昨天一天能修出三四百米來,這樣三四天就能修一公路出來。我們現在先修著,邊修邊總結經驗教訓,後麵修起來就會容易一些。”
“那目前碰到有什困難沒有?”馬曉燕一邊飛速的記著一邊又問著。
因為是速記,這時候字跡並不好看,所以她一邊寫一邊還抬頭觀察著前麵的李龍,不想讓他看到這時候自己的字跡。
“目前還沒有,不過估計很快就會出現,修路嘛,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李龍笑笑說。
到了清水河村的時候,有等著的小孩告訴李龍,孟海他們已經進山了,李龍便發動車子繼續前進。
“孟連長挺有心的嘛。”馬曉燕感慨著,“還知道專門提醒你一下,這樣就節約時間了。”
“孟連長的情商挺高。”李龍隨口解釋了一句,解釋完就後悔了。
“情商?”馬曉燕果然捕捉到了這個詞,“我是聽說過智商,這情商是啥?”
“就是為人處世嘛,辦事周到。”李龍簡單解釋了一下,“有些人就想不到這些。就跟智商一樣,做同樣的作業題,有些人就會一種解法,智商高的就知道好幾種解法。”
行吧,這樣解釋也算差不多。
智商這個詞本身就是外來的,馬曉燕就想著情商這個詞,後來覺得這算不算是“城府”、“圓滑”?
吉普車進山口的時候,李龍往前看了看說:“昨天晚上山好像下雨了,這路麵都是濕的。”
“是啊,看著灌木葉子上還有露水,應該是昨天留下來的雨點子吧?”馬曉燕也發現了這一點。
“那得趕緊過去看看,看路有沒有受影響。”李龍踩下了油門,加快了速度。
吉普車開到修路那的時候,發現孟海已經帶著人在修路了。
修路的方式和昨天一樣,依然是前麵砍樹,後麵拉樹,拖拉機把路麵拓寬壓實。
因為昨天晚上下了雨,路麵有些濕滑泥濘,踩上去會帶起一腳的泥。
來幹活的雖然抱怨,但一個個臉上都沒什生氣的意思,大多隻是調侃,該幹的活還是要幹。孟海沒開拖拉機,來回協調著,時不時的喊一聲讓大家注意安全。
李龍的吉普車停下來之後,孟海手提著一根棍子走了過來,說道:
“李龍同誌來了……馬幹事也來了啊?”
“你們來的早啊。”李龍從孟海手接過棍子,一邊捅著吉普車四個車輪子卷進來的泥一邊說道,“這幹的有一個多小時了吧?”
“昨天下雨了嘛,這必須得早來。一下雨,幹活的效率就下降了,不早來今天的任務就完成不了。”孟海解釋著,“就這個,這樣下去,看來今天都沒辦法達到昨天的工程量。”他說著話,從旁邊也找了一根棍子幫著李龍捅吉普車輪子上沾的泥。
“沒事,天氣原因,不必特別趕。”李龍笑了笑說,“咱們幹活不必那機械,該靈活的時候就得靈活。”
把一個車輪子上卷的泥捅幹淨,他看了看四下天空,說道:“呆會兒太陽一升高,這路麵上的泥很快就能曬幹,幹活是沒事。不過看南邊還在下雨,說不定會有洪水,咱們修的路在河灘上,得注意防洪,有水下來,一定得趕緊把人招呼著到邊上去。”
“知道了。”孟海說道,“這河灘太平,還真得注意。”
牧民們轉場選擇的路是經過幾十上百年考驗的。每年轉場的時候雪才開始化,還沒形成融雪性洪水,所以這條路是很安全的。
而且選擇的路盡量的平坦寬敞,地形利於大量的牲畜通行,這樣至少在中間休息的時候,不至於讓幾百上千頭牲畜擠在狹窄的山溝。
這樣的地方通常就是平坦的河溝。
等轉場完,到六月份,融雪性洪水來了,把這衝刷一遍,這事和轉場影響就不大了。
但和修路影響挺大的。
八十年代信息資訊非常不發達,大家見識到的洪水無非就是河水漲了,水庫泄洪了。
李龍可是從短視頻見過那些在河邊露營人被突然出現的洪水衝走的畫麵的,他知道這洪水的威力。
但孟海他們不知道,所以李龍還是挺在意的。
不說那些短視頻了,就下個世紀初,烏城南山溝洪水,就衝走了好幾位當時比較重要的人——防範意識不強,就容易出事。
所以李龍原本是打算去小木屋那邊看看的,但這時候他讓馬曉燕自己采訪,他則提著槍順著河灘往上遊走,想看看上遊的情況,有沒有什發洪水的端倪。
一路往上走了幾公,野牲口的毛都沒看到一根,當然洪水的跡象也沒有,越往上水流越小。這轉場的路是一條大溝,時不時會有一小股子水從旁邊的支溝匯過來,為這條溝的水增加一點聲勢。
所有匯過來的水流聲勢都不大,也很平靜,水的顏色也是清澈的,沒有一點洪水的跡象。
李龍的心算是放下了一些,然後就開始擴展自己的探索範圍,但是擴大了範圍之後,依然沒發現有什野牲口。
他猜應該是昨天的槍聲把那些家夥嚇跑掉了,無奈之下,李龍就隻好往回跑了。
剛才看到李龍提著槍往前麵走,修路的不少人心情還是挺好的,他們覺得李龍應該是打獵去了。想著中午應該是會有好吃的了,但過了一個多小時李龍又回來了,手依然是提著槍,背包也沒看著膨大多少,顯然是沒有收獲。
不少人是失望的。看來今天要啃幹饅頭了。
>>章節報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