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號,李龍再次把趙成峰拉到了山。
孟海他們已經把所有的準備工作做好,就等他過來指導著把橋麵建好了。
山的氣溫已經很低了,有些背陰的地方已經能看到沒化的霜。
“李老板,幸好你提醒我穿厚點兒,不然的話,在這呆個一半天的,說不定就凍感冒了。”趙成峰和李龍一起看著村民們在幹活。
他們用木板頂著,開始澆築橋麵,原來的預製板的方法被趙成峰給改了。
現在是枯水期,水最深的地方不到小腿,所以在前麵築了壩之後,這一片建橋的位置就全露出來了。
水退完,李龍就看到了河中間有塊玉,不過玉質不太好,有不少的裂,他就沒撿。
水窪的地方還有幾條高山鰍,個頭不大,讓孟海他們撿了扔到壩那邊的水去了。
木頭梁柱就地取材,木頭板子是孟海他們用拖拉機拉過來的,頂著一層層的澆築著。
這活需要耐心。
孟海他們不缺耐心,最主要的地方讓趙成峰指點著完成,接下來就是孟海他們自己幹,趙成峰這指導任務就算完成了。
錢李龍已經給過了,趙成峰還想著在山再挖黨參,弄點蘑菇。
這時候能采到的就隻有楊樹菇了。
這種蘑菇很神奇,哪怕頭場雪下下來的時候,雪半化的時候還會在楊樹樁子上長出來。
菜市場賣的平菇有點類似,當然味道更好——或者說,蘑菇味兒更濃。
至於黨參,這一次趙成峰想要自己找,結果就找錯了。
他覺得和李龍上次挖的那個光杆兒挺像的,應該就是黨參,李龍說他找的不是,就是普通的蒿草。
趙成峰不信,挖了一下,然後就相信了。
他對李龍是更加的佩服。李龍覺得這其實不算啥,在山呆久了,各種本領自然就長起來了。
“你們這些能修路架橋蓋樓的才是真本事。”他半是恭惟半是開玩笑,“我們這個也就野外生存的時候能用上。”
“人最基礎的就是生存,這是真本事。”趙成峰不同意李龍的觀點,“隻有生存的好了,才能講其他。”
“我幫你再找一棵吧。”李龍不想互吹彩虹屁,還是幹事正要緊。
明天孟海他們還要過來,趙成峰是不來了,不過有了這一次的合作,以後再找就方便多了。
李龍帶著他又挖了一棵不小的黨參,然後開車拉著他離開了。
把趙成峰送回到奎屯,李龍沒在這邊停,趁著夜色往回跑。
八月十五才過沒多少天,天上的月亮是大半,還挺亮的。
吉普車的燈光照亮前路,路邊偶爾能看到有黑影子一閃而逝。
有幾次李龍都放慢了速度,想要看看路邊是什。
結果他的速度一慢,那些東西立刻就跑遠了。
他走夜路其實就是想著看能不能打著東西,可惜那些東西太警惕了,根本沒機會。
一直開著快到石城的時候,李龍知道沒機會了,便加快了速度,回了縣。
顧曉霞早已經把明明昊昊哄著睡著了,聽到車響,立刻出來開門。
楊大姐也醒了,披著衣服出了門,等看著顧曉霞把大門打開,吉普車開進來的時候,便進了屋子。
太晚了,有啥事還是明天再說吧。
開著車跑了一天,李龍也累了,沒那多話,簡單的說了一下今天的情況,洗漱之後就睡了。
第二天吃過飯,李龍把明明昊昊送到幼兒園,然後繼續進山。
孟海他們走的早,但和李龍算是前後腳一起到的。
今天繼續搞橋麵。因為山溫度低,澆築的混凝土還沒完全幹,需要一個過程。
李龍想起來後世為了防洪和水下建築搞得那種速幹水泥,那真是好東西。
至少聽著是好東西,不過沒用過。
“至少還得兩天。”孟海說道,“我看來的人沒必要都擠在這,剩下的人讓我派著過河修路去了,能修多少修多少吧。”
其實按李龍的想法,今年能把這個橋修好,就很成功了。
但孟海覺得至少還得往那邊再修一段,趁著沒下雪,多幹一些,不然雪一下,徹底幹不了了。
李龍沒幹預,他基本上不插手,主要負責保障,把錢給夠就行。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孟海的組織管理能力是足夠的,李龍自然不會多嘴。
“等抽空,今年或明年,我把楊波帶過來,讓他看看這橋,和我們隊上的閘門,讓他看看你們的能力,到時就能給你們給活了。”
李龍當時請楊波畫圖紙,一方麵是人家專業,另外一方麵,也是因為楊波他們水利那邊的建築任務不少,想給孟海拉一些。
但是楊波還是有顧慮的,畢竟孟海他們沒有資質,修一條砂石路其實不算啥。
但能把橋和閘門修起來,那初步的能力就具備了,剩下的就是掛靠單位了。
其實不掛靠,隻要有能力,這時候給任務也就給了。
野蠻建設時期,不管那多的。
四隊所屬的一些水利任務,需要水泥混凝土的,在六七十年代,本村都搞定了。
李龍剛來沒多久,在大渠逮魚的時候還能看到那時候修的混凝土坡堤,隻是因為板子太薄,已經廢棄了。
“好。”孟海點點頭。
他已經決定了,而且這段時間和村一些青壯私下也談過了。
那些人服他,隻要有活,肯定是要跟著他幹的。
至於地的農活,清水河子這邊本身地少,活並不算多。家的女人和老人也能幹過來,實在不行請人幹。
賺的錢比請人的錢肯定要多,那就劃得來。
李龍看著有些人已經過了河,在那邊開始修路。東方紅七十五拖拉機也涉水開了過去,轟隆隆的推著砂石開著路。
高山草甸上,部落的牧民正在收攏著牛羊。
不遠處的半山采已經下雪了,年輕人還在附近打獵、找著能換錢的東西。
氈房邊上,老人提著桶在擠牛奶,女人們在煮牛奶撈著奶皮子,或做著馬奶子。
每個氈房都堆著不少的野牲口皮子,還有鹿角、等東西。
但比去年要少一些。
因為附近的山溝幾乎都被他們跑遍了,想要撿到鹿角,要去更遠的地方。
打獵也是一樣的。從四月份轉場到這之後,附近的野生動物就被槍聲嚇壞了,會往更遠更深的山跑。
繼續往走不是很遠,就是天山中界,那一片有雪達阪和冰川,過了冰川和達阪,就是南疆的地界了。
各家都有自己的草場,有的連片,有的被樹林隔開。
平時放牧並沒有太多的事情,老人女人就能完成,青壯更多的是去找那些值錢的東西。
天山深處除了這些牧民幾乎沒有人進來,所以山溝的東西其實很多,隻要用心找就能找到。
玉山江還撿到一個帶著一對一米多長角的北山羊頭骨。
那角真的跟彎刀一樣,看來古代的人畫出來的那種岩畫並不是特別誇張。
(本圖是一位長輩兼書友在考古場附近山上發現的,看看那個誇張的北山羊角)
雖然這羊角在玉山江他們眼不值錢,但知道李龍可能會要,就撿回來了。
年輕人們到下午快晚上的時候回來,會聚在一起,互相說一下自己今天的收獲。
山下修路的事情他們都惦記著。想著那路一點點通向夏牧場,他們自然也更希望自己做的貢獻大一些。
老人們也支持起來。畢竟每趕一回牛羊到夏牧場,對他們來說也是考驗。這一路是真的很辛苦。
如果路修通了,到時拖拉機能開過來,氈房早早蓋起來,老人們就能早點住進來,牛羊讓年輕人趕過來就可以了。
他們雖然習慣了轉場的生活,但轉場如果能方便一些、舒服一些、便捷一些,他們自然也樂意。
其實想通很簡單,能讓生活變好一些,有什想不通的呢?
接下來兩天李龍每天都過來,看著橋身一點點加寬加厚,混凝土一點點變幹,橋身慢慢成形,他心底的那些喜悅也油然而生。
感覺比修出兩三公的路,還要高興。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