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縣就有運輸公司,現在也有私人買卡車跑運輸,更別提周邊的石城和更遠點兒的北庭了。
所以李龍的意思是想找能拉五十噸白糖的卡車還是容易的。現在下班了,他打算第二天就給縣運輸公司打電話,看他們接不接這個活。
劉高樓這一天也跑累了,李龍要請他吃飯,他連說不用,在沙灣路邊吃過了,然後就帶著人就去招待所,說要趕緊休息。
李龍沒忘記給顧博遠那邊打電話說東西已經拉到了。
顧博遠那邊天還沒黑,給李龍說他們這邊才下班,正在盤點,東西到了就行了,電話也就掛了。
李龍這才反應過來,雖然就隔著個天山,但瑪縣比伊寧那天早黑半個小時。
李青俠看著兩台巨大的拖拉機感歎著:
“嘿,看著真帶勁!這大的家夥,這犁地跑得肯定快,不過這平時沒啥,開春的時候地是濕的,這拖拉機會不會吭到地?”
“不會。”李龍搖頭說,“這玩意兒一台頂那鏈軌拖拉機兩台的馬力,輕鬆就拉走了。”
他打算明天和運輸公司說好後,就把機子開回到四小隊去,後麵犁地啥的就可以用這個了。
其實這玩意兒重點作用就是犁地平地,動力足,一天一夜犁個四百畝,按現在四小隊的價格,一天就是兩三千的毛收入。
隻要地塊夠大,雖然這拖拉機貴,但好好幹一年也就賺回來了。
當然前提是人家能把地給你幹。四小隊目前已經有三千多畝地了,全算上的話,犁平耙一整套下來要十來塊錢,春犁一遍秋犁一遍,一年就能弄個五六萬甚至更多。
當然以李建國的人脈,搞好了自然不止四小隊這一塊地方,就看接下來他想怎幹了。
純搞機械化,就憑這大馬力輪式拖拉機,對著鏈軌拖拉機來說算降維打擊,沒得比。
當然,實際上怎搞看李建國自己的,李龍搞這個一部分是真有農業機械化夢想,另一方麵也是個情懷。
他自己開收購站,根本就沒啥時間去搞農業,既然大哥有這方麵的打算,那他肯定是全力支持了。
那些皮子貝母卸下來之後先堆在臨時倉庫,明天還要清理。
李龍和李青俠回到大院子吃飯,這時候已經比較晚了,他們回來後顧曉霞和楊大姐兩個都在院子等著。
中間李龍他們沒回來,顧曉霞就打了電話,知道這邊忙,就留了飯菜。
這時候把鍋的飯菜弄出來,李龍和李青俠兩個邊吃,邊給顧曉霞把情況說了一下。
“看來我爸他們在那邊搞得還行啊。”顧曉霞聽說父親送來了一批皮子和貝母,量還不少,笑著說道。
“嗯,好得很。”李龍一邊吃一邊說道,“那邊二道販子多,沒成規模的私人收購站,咱開的是頭一家,有公家給過來道賀,那些亂七八糟的人都清楚。
再說了,頭一家上電視台上搞七天廣告的,還是三種語言,這一下子讓許多人都知道了,那些縣的家有貨的人也都過來賣,收的東西就多了。”
萬事開頭難,一開始搞得好,這局麵打開了,後續隻要把牌子立住,服務態度搞好,不發生意外的的話肯定就會繼續紅火的。
顧曉霞笑著點點頭,去照顧明明昊昊去了。
李龍則和李青俠繼續說起這大馬力輪式拖拉機的優點來。
李青俠雖然不清楚為什這拖拉機才過來,小兒子就如數家珍的啥都知道,但不妨礙他為小兒子自豪。
“咱這算是縣頭兩台吧?”李青俠問道。
“嗯,石城去年就進了,新的。咱這算是二手,不過要按縣來說,這是頭一台。”
“嘿,”李青俠也挺激動的,這說明啥?說明自家的情況,已經排到了縣的前列了。
“兩台啊,這恁貴的玩意兒,你弄一台不就行了,咋還搞兩台?”李青俠有些不解。
“一台放咱們隊我大哥自己開,我想著再搞一台跑著賺錢。老爹你想啊,現在犁地平地耙地一整套下來要十幾塊錢。
鏈軌拖拉機一天犁個一兩百畝頂天了。實際上現在各隊的鏈軌拖拉機大都是老舊貨,犁個幾十畝就趴窩在地的多得是。
如果是開春,早點犁地還沒啥,如果是秋天呢?有些人地收了後就著急著要犁了壓冬麥,這樣的話村那一台老舊的東方紅七十五,估計就得連軸轉,就這樣還不一定能完成預期。
所以我的想法是,讓俊峰或者其他人,開著這拖拉機到時往外麵跑,跑著去犁地賺錢。”李龍說道,“這樣的話,本錢能早點回籠。這個不光是給咱賺錢,也是在幫著鄉親早點把地種好。”
李龍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說實話。
這一世他的蝴蝶翅膀扇動了一下,有了錢便在四小隊買了新的拖拉機,還買了一台放在孟海那。
但原來的時空,四小隊一直就是王財迷用隊那台,再後來有人買了台804,也是舊機子,不過技術沒王財迷好,所以就那用著。
不光四小隊,其他小隊基本上也都是這樣,用舊機子,幾乎沒有人買新機子。
而犁地的這活,在2010年之前,幾乎就是被原來生產隊大集體時候的拖拉機手給壟斷著,沒別人去幹。
一開始李龍沒想著原因,後來閑著沒事的時候分析了一下,這些生產隊大都是六七十年代逐漸成立起來的,第一輩人感情相對比較深,畢竟都是建隊一起工作生活過的。
所以一旦形成了習慣,很難打破,或者說為了麵子,有些時候有機會也不會去爭取。這意思就是說,原來的拖拉機手在包產到戶後默許著就占據了犁地播種這個領域,縱使有人想插手這一行,也拉不下這個臉。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犁地是個技術活,而且老式的東方紅七十五鏈軌拖拉機帶的五鏵犁是固定犁頭,需要有一個人在後麵犁子上坐著打鏵。
犁地不是常人想像中的就隻繞著圈子在地犁就行,那樣的話,翻起的土都朝一個方向,地不平或者有坑窪的話,種地會非常麻煩。
為什2010年後一下子就變了呢?一來是那時候國家的農機補貼開始大規模實施,買農具會有30%的補貼,像當時的1254這樣的大拖拉機三十多萬近四十萬一台,國家一下子就補了十幾萬。
勺子才不買!
四小隊當時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一下子買了三台!
另外一個原因是到2010年前後,老一輩種地的大都退居二線,李強他們這個年齡的人成長起來,成了種地的主力。
原來的那些老一輩的感情沒那濃了,在社會風氣和環境的影響下,誰先富起來那誰有本事,錢到兜才是真的,至於人情關係,往後靠靠。
那時候拖拉機太多還出現過搶著犁地,導致犁錯地的。那時候四隊的地已經開墾到了七八千畝,犁地一畝那時候到了二十五塊錢,三個拖拉機手連軸轉,有些時候甚至不經地主同意就把地給犁了。
大多數人是默許這個結果,犁了就犁了,隻要沒犁壞,錢也就給了。
但有一家原本答應給別人犁的,結果讓另外的人犁了,他們家就不給錢。
還有一個開拖拉機的是新手,翻轉犁沒用好,直接把地犁壞了——犁地也是要看土翻麵朝向的,搞反了也麻煩。
在這給沒種過地的解釋一個農村犁地的常識。土地種完需要犁的時候,有幾個技術名詞,叫劈、合、覆等,老一輩種地人大都知道。
犁一塊地,從地邊上犁的時候,第一鏵犁就會犁出一個溝來,這叫劈,這個溝肯定不能留,不然不好種地,翻轉過來還要再犁一鏵土把這個溝給平了,這叫合——這一下子完成了,接下來才是按順序犁地。
也就是說,犁地的時候,最兩邊和最中間是需要重複處理的,不然要留下生地,要留下深溝,都是不行的。
老的拖拉機手犁地前一般都要問主家是外翻還是內合,這個主要看地的情況。如果地中間窪,那一般都是內合。
犁地不光要拖拉機拖拉機手的技術,還考驗打鏵人的技術,以及配合程度。畢竟老式拖拉機帶著犁頭可沒那自動化,開犁的時候,需要打鏵的人把犁頭手動壓下去,犁到地頭再提上來。
大馬力輪式拖拉機犁地雖然也需要考慮劈合覆的問題,但壓犁可以在駕駛倉操作,不需要打鏵的人,而且因為帶的是翻轉犁,所以在地頭同時就可以調整犁鏵,不需要轉一個大圈來保持犁地方向的一致性。
會很省人工且省時省力。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