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在機械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黃磊從縣運輸公司找來車,把這近八百公斤蘑菇幹拉走,李龍的袋子多了三萬多塊錢。
北疆所有的收購站,收野蘑菇乾的並不多,所以李龍和陳紅軍的這兩個收購站,來的人就比較多。
這玩意兒不像貝母,不需要挖,隻要找到位置就行了。
無論是羊肚菌還是黑虎掌菌,都是靠孢子傳播繁殖,大體上今年長羊肚菌的地方,明年還會長。
所以那些不太想挖貝母,或者知道哪有野蘑菇的通常情況下,都會來找。
畢竟羊肚菌這玩意兒真要好好找,熟練的知道地方的,一天采個七八公斤沒問題。
而七八公斤差不多就能曬一公斤乾貨,送到收購站這就能賣二三十塊錢。
多好的事情!
不用像挖貝母那辛苦,也就是多爬幾片山而已。
更重要的是護林員看到采蘑菇的,通常不會收掉。畢竟采蘑菇不破壞林業資源,不犯法。
所以五月初,收購站這的人越發的多了,院子圍的滿滿的,好在老二道販子都知道要排隊,會帶著點優越感的招呼那些新來的陌生麵孔排好隊,然後在排隊的時候講著自己的收獲。
範明程是這些人聲音最大的,有嘎斯車,他能跑的範圍擴大了不少,所以每次過來能收到的東西多,賺的錢也多。
羨慕他的不少,所以每天來這賣東西的人,有一部分就圍著前院停著的車子看。
嘎斯車暢銷這一點他們清楚,隻是沒想到車子一來就賣光,這也是讓許多人料想不到的。
範明程買的是嘎斯車,自然會宣傳嘎斯車的好處。那些已經有不菲家底的二道販子,心也在比較著,到底是買嘎斯車擴大收購範圍,還是買個伏爾加裝一裝門麵。
轎車啊,這玩意兒開出去多有麵子!
李龍對這些人的心理沒怎把握。人太多了,老爹有點忙不過來的感覺,他不得不呆在收購站這維持秩序,順便幫著收東西。
孫家強和梁雙成兩個也是任勞任怨一一昨天賣完野蘑菇,李龍當即就給了兩個人一人一百塊錢的獎金。基本上大宗物資賣出,李龍都會給獎金,這一點快形成慣例了。
不過李龍也不擔心升米恩的問題,他給兩個人明確說過。因為是合同製,所以怎發錢是李龍說了算,但如果兩個人幹活懈怠的話,該開除他肯定也不會手軟。
這一點無論是孫家強還是梁雙成都明白。
好在一直到現在兩個人都很努力,輪換著在後院撿選蘑菇清洗貝母。
在前院給李青俠打下手的也忙個不停。所以李龍覺得,他們的辛苦配得上這獎金。
至於老爹,昨天拿到蘑菇錢後,李龍就給了老爹一千塊錢,算是分紅。老爹也沒客氣,美滋滋的收下了。
老人家喜歡錢,當然不會亂花。手有錢,心才不慌嘛。
中間馬曉燕和薑至瑜都來過一趟,給他送來了報紙農民日報自治區日報自治州日報,稿子都上了,雖然都是二三四版,但內容還是挺詳實的。
李龍挺高興,算是又露了一次臉吧。
關於農業機械化的內容,他並沒有講全。主要是不打算當神棍,畢竟像無人機打藥
無人拖拉機播種之類的,現在說起來就有點科幻色彩了,估計他要說出來,有些人真能把他當神棍來對待。
不過報紙出來之後,李龍又想到了一件事情,他抽空給劉高樓打了個電話把這件事情說了一下。
「你說你要買康麥因?」劉樓問道,「台?」
「一台就行了。買兩台的話,我估計有人會罵我。」李龍笑著說。
「行,等我二叔打電話過來我給他說。」劉高樓這一點非常的爽快。
聯合收割機的價格就沒大馬力拖拉機那貴了,所以李龍買起來毫無壓力。
不過他沒打算搞那多,現在的康麥因隻能收割麥子,性能比較單一。而且這玩意兒更新換代非常的快,過幾年就能出來麥稻一起收割,再過幾年,油葵也能收割,再往後連玉米也能收了。
而且他也沒打算直接把別人的活路給堵死一聯合收割機太多,那小四輪拖拉機帶著那收割機用處就不大了。
雖然聯合收割機收麥子貴一些,但方便啊。直接收完,不用打場,而且收完的麥杆子沒壓成片子,牛羊都吃。等壓成片子了,牛吃羊就不吃了。
所以給馬曉燕講的,以後小麥的收割就是分成上中下三個體係,最方便的就是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都不用進場,從地收了直接裝車,在車上裝袋就能賣到糧食局。
中等的就是用小四輪的收割機收割,捆好後拉到麥場,打場後收麥子。
最簡單也是最原始的就是人工割麥一別看說著原始,現在四隊依然有人是這樣割麥的。不用別人家的收割機,就人工割,割完後放驢車上拉回去,然後打場。
不是說缺錢,有些人就覺得這錢讓別人掙,不如自己割。一個人一個活法,這玩意兒也沒辦法評價好與不好。
當然聯合收割機收獲出來的麥子不可能真不進場,還是要進場的,要揚一揚打落。收的麥子頭雖然沒有混雜石子什的,但麥雜頭還是有的,這玩意兒送糧食局去交公糧,是會被打回來的。
但少了打場的工序,算是簡單多了。
李龍就是想著趕在收麥之前把這個給買了,到時家的麥子就能省事了。雖然從老家叫來這多棒勞力,但是七月收麥的時候,正是棉花打頂和打藥的時候。
勞動衝突,所以李龍覺得乾脆就提前把聯合收割機給買來,這樣省事。
其實農村的麥場就是這樣一點點消失的。以後大家都用聯合收割機,麥場就基本上起不到什作用了,那留著幹啥?不如犁了種地。
雖然四小隊的地塊比其他隊要大的多,但作為農民,誰會嫌地少呢?
和劉高樓打完電話,把事情和馬曉燕薑至瑜說了一下之後,李龍就大部分時間呆在收購站,偶爾會去小海子那看看螃蟹和蝦的生長情況。
讓他有些驚奇的是,每次過來,他都能看到小蝦或者小螃蟹一生長的速度並不慢。
主要還是小海子的食物相對豐富,這些家夥不缺吃的,自然長得快了。
「龍哥,你說這螃蟹真能在這海子長起來?這東西好吃嗎?」
陶大強他們這一代人算疆二代,北疆出生後長起來的,對蝦的理解就是蝦皮。大蝦是基本上沒吃過的一別說活的,凍貨都基本上沒見過。
這時候物資是真的少,運過來的蝦基本上都在城就被消耗掉了,農村的沒見過,很正常。
至於螃蟹,除了影視節目和書,能看到的就是偶爾在蝦皮發現指甲蓋大的,那都已經很稀罕了。
像李強這大的娃娃,冬天有那一項非常喜歡的活動,就是在自家買的蝦皮找一些不是蝦皮的東西。
小魚是最常見的,如果能找到一隻小螃蟹,那可就驚喜壞了,會拿著珍藏起來,碰到極好的朋友才會拿出來給看看。
吃是絕對不可能吃的,最終這螃蟹的結果就是被玩壞掉了。
「當然能長,而且還能長得很大。」李龍指著岸邊水下麵一隻小小的螃蟹說道:
「你看,我放進去有一個星期了,這家夥已經長了一半了,原來比現在小一半,這長得多快!」
陶大強有點不信,他倒是看到那小螃蟹了,隻不過不相信原來有那小,但龍哥既然說了,他也沒反駁,而說起來其他的事情:
>>章節報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