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自私的。
每個人的自私都被鐫刻在了基因之中,隻是表現的手法不同而已。
帝王的自私體現在諸多方麵,其中對於皇族,帝王的態度是厭惡又不舍,提防又親近。
特別是對自己的兒孫,除去太子之外,都是以上的態度。
厭惡是因為皇族就是活脫脫的米蟲,不小心還會反戈一擊。這等教訓曆史上比比皆是。
所以曆史太悠久的民族包袱太重,那些包袱來自於曆史上無數發生過的教訓。
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人類從曆史教訓中唯一學到的便是人類不會從曆史教訓中汲取教訓。前漢是分封製,老劉的初表是好的,他覺得都是自己的兒孫,大夥兒分封各處,鎮守大漢江山,比臣子更為忠心。
可他屍骨未寒,諸王就蠢蠢欲動。
這是教訓吧?
到了大明,老朱也來了個分封製,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各處,特別是邊塞,美其名日皇族戍守國門。這個決斷有其特定的曆史背景,彼時老朱看臣子怎看都怎不順眼。
文官居心叵測,娘希匹,該殺!
武將野心勃勃,麻蛋!該殺!
大明疆域廣闊,文官武將不靠譜,朕要靠誰來戍守邊疆呢?
老朱目光轉動,看著那些兒孫,心中一動。
就他們了!
外人不可靠,還是親人靠譜。
於是老朱大手一揮,把兒子們分封到了邊疆各處。
果然,諸王在邊疆大多幹出了一番事業,特別是燕王。
等老朱雙腳一蹬,建文帝登場後,看著那些叔叔們就覺得脊背發寒。
娘的!
這些叔叔都手握重兵,若是作亂.…..聯該怎辦?
黃子澄等人也順勢建言:陛下,當今大明的大害不是什貪官汙吏,不是什蒙元殘餘,而是野心勃勃的諸王啊!
前漢便是前車之鑒!
削藩吧!
建文帝本就是個優柔寡斷,缺少定力的帝王,被這一鼓動,就一拍大腿。
娘的!
削藩!
隨後就是大夥兒都熟悉的靖難之役,建文帝失蹤,燕王朱棣逆襲成功,登基為帝。
燕王是藩王逆襲成功的極少數代表,登基後,對諸王的提防有增無減。
但他的手段比建文帝那夥人強多了,軟硬兼施,把諸王的武裝給解除了。
沒有了威脅的諸王才是好親戚。
若是一切不變,諸王的日子也還算是不錯。
可寧王卻不甘寂寞,大旗一舉,哥造反了!
不!
清君側!
轟隆一聲,王聖人閃亮登場。
一巴掌拍死了寧王。
朝中君臣反思,最終得出一個結論,宗室必須要嚴加限製。
那就把他們當豬圈養吧!
君臣默契的達成了一致。
從此藩王就成了囚犯,封地便是囚籠。
娘的!
把老子當豬養?
藩王們怒不可遏,可手中無兵,隻好兩眼望穿,高歌一曲鐵窗淚。
既然日子沒指望了,那就及時行樂。
喝酒作樂,喝多了便睡,睡了就有孩子.…
一窩窩孩子出生,每個孩子從出了娘胎開始就得花錢。
咱們按照祖製.…藩王們上報,朝中咬牙封賞,按時給錢糧。
剛開始還好,某日戶部那邊突然驚呼一聲,“臥槽!每年竟然在宗室身上耗費如此多的錢糧?”大夥兒一看,還真是。
一番算計後,戶部稟告:陛下,宗室人口太多,戶部撐不住了!
若是大公無私,帝王就該給個解決方案。
對於宗室,帝王巴不得一巴掌盡數拍死。但拍死好拍,拍死了宗室,輪到自己的兒孫時怎辦?您對宗室的態度是自生自滅,那……皇子也是宗室啊!陛下!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所以帝王隻好捏著鼻子糊弄過去。
嘉靖帝登基後也想對宗室開刀,但終究沒能下手。
為的依舊是自己的兒孫。
“帝王自私!”
蔣慶之在直廬自己的值房幽幽的道。
先前他的建言被道爺以朕需要思忖一番搪塞了過去。
>>章節報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