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8章 仁君仁政
朝會散去,郭孝恪不功不過、不獎不罰的消息旋即傳遍朝野,畢竟時過境遷已經過去了許久,並沒有太多人在意郭孝恪的死活,但是陛下在太極殿中的話語卻引發了極大輿論。
誰還能永不犯錯呢?身在朝堂,多做多錯、少做少錯,除非什都不做才能不做不錯,可若是什都不做,國家要你何用?
所以隨著陛下此等寬恕仁愛之言論流傳開來,越來越多的人感慨得遇明主、心懷大腸,歌功頌德之聲形成風潮。
上至三公九卿、下至販夫走卒,誰不願碰見一個寬厚仁和的君主?
無論這份“寬仁”是否發自真心,都殊為難得。
即便是演的,那也請陛下一直演下去,若能演上一輩子,真偽又有何區別?
……
下朝之後,房俊並未第一時間出宮,而是隨同馬周一並出左延明門來到門下省官廨,進了馬周值房。
兩人剛剛坐下,馬周燒水沏茶又讓書吏送來點心,許敬宗便尋了過來……
吃了一塊糕點,喝了兩口茶水,許敬宗反身將門關好,重新入座抱怨道:“陛下此番過於做作、有失真誠,雖有我及時幫襯卻也過多瑕疵,應當再仔細縝密一些。”
馬周則看向房俊,問道:“你給陛下出的主意?”
房俊搖搖頭,道:“並不是,大抵是陛下自己意識到威望淺薄、難以服眾,故而打算另辟蹊徑。”
“寬仁”之風格算是李承乾即位以來所表現出來的特質,但是如今日這般正式將其視作“標簽”,卻是第一次。
喝口茶水,道:“做作也好、虛偽也罷,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確定了執政方向,這是好事。且是‘寬仁’這種上古未有之風格,有利於朝局之穩定。”
亂世當用重典,不重不足以重整亂局、樹立秩序。
反之,盛世之時便應當輕徭薄賦、施政寬和,準許國家各個階層自主發展。
馬周點點頭,認可陛下“寬仁”風格,卻提醒道:“既然陛下並未與你商量便施行此事,你要注意一些。”
一直以來,陛下對待房俊之態度都是徹底信任、甚至言聽計從,任何事都要問詢房俊之態度、意見,而後予以施行。
但這一次卻自作主張,頂多對房俊有所暗示卻並未與之相商,或許意味著陛下與房俊之間的關係有所轉變。
當陛下信任房俊之時,任憑房俊如何權傾朝野、勢力龐大,那都無關緊要,因為這些都是為了陛下穩固皇權而服務。可一旦失去陛下之信任,皇帝與權臣之間便天然對立,不可彌合。
許敬宗看向房俊,有些緊張。
一旦房俊與陛下之間的關係真正決裂,相互之間必然展開鬥爭,而他這個房俊的“馬前卒”必然被卷入其中,首當其衝。隻要想想兩股帝國最為強大的權力對衝,自己於夾縫之中將會是何等淒慘,許敬宗便膽戰心驚……
房俊搖搖頭:“倒也未必,陛下終究隻是陛下,並非太宗皇帝。”
話未說透,但馬、許兩人卻都聽得明白。
說到底,陛下性格軟弱、魄力不足,做不到太宗皇帝那樣的殺伐決斷、舍我其誰。
或許就隻是意識到因為威望之不足,難以接近甚至超越太宗皇帝之功績,故而另辟蹊徑,以前所未有的“仁主”之姿君臨天下,博取生前身後名。
畢竟在以儒家為主體的當下,“仁”乃無上之姿。
普通人想要做到“仁”之一字尚且不易,遑論君主?
而一旦陛下能夠將“仁”之一字貫徹始終,其生前身後之評價不說後無來者,最起碼前無古人。
蓋棺定論之時,或許便是秦皇、漢武、唐宗之下的第四人……
許敬宗感歎道:“仁主在天、萬民之幸也!”
古往今來,老百姓對君主之期望其實並不高,少折騰一些、少享樂一些、多關心一下國計民生、多施予一些寬厚德政,足矣。勤勞的百姓自會老老實實的從土刨食,養活自己的同時還心甘情願的養活皇帝、宗室。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