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第239章 勝利港造船廠(四)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零點浪漫 本章:239.第239章 勝利港造船廠(四)

      第239章 勝利港造船廠(四)

      目前一號試驗船的建造進度已經到了甲板上層階段,如果不是需要等田獨工業區那邊加工出主桅杆,那估計近幾天就可以進入到裝階段了——隻有等裝上主桅杆之後,這艘船才能調整重心,做好下水前的最後準備。

      另外一個拖累了建造進度的重要原因,則是來自於軍工部門。按照軍警部的要求,新式帆船不管是用於商貿貨運還是其他用途,都必須配置一定數目的船用火炮,或是有簡單改裝後配置火炮的能力,說白了就是要新式帆船都必須具有在戰時統一改造成武裝船隻的能力。

      按理說商船跟戰船的設計和建造標準都會存在較大的差異,軍警部的這個要求乍聽之下有些蠻不講理的感覺,但這也是基於現狀之下無可奈何的解決辦法。海運部辛辛苦苦搞出來的新式帆船,等以後開始定型量產,也絕對不可能把圖紙拿出去在其他地方的造船廠進行訂製,還是得靠勝利港船廠一艘一艘地自己建造,這下水速度可想而知不會太快。而新式帆船的數量不夠多的話,就難以在海上用技術優勢去壓倒對手。就如同兩艘雙體帆船那樣,雖然性能完全超越這個時代,但畢竟數量太小噸位太小,多數時候隻能用來當訓練、偵巡和交通船使用,要是打海戰,這兩艘船是萬萬不可投入到戰場中去的。

      如何用好數目有限的新式帆船,關於此事執委會和海運部也進行了數次磋商討論,最後的大致意見還是認為這些船在下水的前期還是要以武裝護衛、快速航運為主要使用方向,至於貨運或是移民運輸,還是更多交給現有的福船和廣船去做比較好。

      而關於新式帆船的武器配置問題,也是困擾了各個部門很長時間的一個大麻煩。軍工部門雖然早在五月就造出了第一門6磅火炮,但受到當時的加工工藝和材料所限,機械製退裝置便成了懸而未決的難題,導致船用火炮一直不能最終定型生產。

      當然如果勉強把陸軍用的6磅炮裝到船上也問題不大,不過由於缺乏有效的製退裝置,當時海運部手的船根本就裝不上幾門炮。而且這些帆船都是按照民船的標準所建造,船身的堅固度離裝備火炮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海運部也曾拿船裝載了火炮駛到鹿回頭半島去做過多次海上開火試驗,但結果讓所有人都感到很沮喪——這些民船根本不足以承受火炮開火的後坐力,打了兩三炮之後,承重的甲板就開始有了裂紋,而且木結構結合處出現明顯的鬆動。這樣要是爆發較為激烈的海戰,恐怕沒等把對手轟沉,就先把自己的船給震散架了。於是船用火炮的研製也因此而暫時擱淺,海運部隻能一邊強化新式帆船的承重結構,一邊等著軍工部門在火炮製退裝置的製造上取得新進展。

      不過前期耗費了不少人力物力的海上試炮也並非白做工,至少海運部和承擔火炮研製的軍工部門都由此意識到了工作中的不足,並從試驗過程中收集到了不少有用的數據,各個部門根據這些試驗所得到的結論,對原來的設計方案進行了修改。

      穿越集團的軍警部雖然人才濟濟,但嚴重缺乏擁有海軍從軍資曆的人員,更談不上對海上炮戰的認識。說白了大家都是鍵盤黨,大家都知道這個時代的海上炮戰往往都距離極近,並且因此也想到了通過火炮的射程優勢來壓製同時代的海上對手,但真正去海上試過炮之後,眾人才發現這種近距離炮戰的必要性並不僅僅隻是受製於火炮射程,主要還是前裝炮在船上的射擊精度太過慘不忍睹了,射程大並不見得能有擁有足夠的優勢。哪怕隻有四五百米的距離,在海上的精準度連陸上的十分之一都做不到——隻要一點點的風浪顛簸,就足以讓出膛的炮彈在這個距離上偏離目標數十米遠了。

      如果真打算要以射程來換取交戰中的火力優勢,隻有兩條路可走。要提高射擊精準度,而這顯然無法依靠現有的前裝炮來實現,但後裝炮可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搞出來的,現有的軍工部門無法獨立完成這個目標,必須要化工、機加、冶金等多個部門的科技樹都升到一定的階段才行;要就隻能像西式帆船那樣,依靠火炮的數量來彌補精準度的不足。

      相比之下,後一個解決辦法顯然更容易實現一點,但實施起來同樣會有很多的問題——要多裝炮就得造大船,而以目前的技術力量,建造排水量在千噸以上的炮艦,一年下水一艘恐怕都沒人敢打這包票。而且就算造出來了,現有炮兵的訓練也未必跟得上趟。雖然現在炮兵還沒單獨列編,但如果僅以規劃中的炮兵編製來估算,一個炮兵連大概會配備八到十門火炮,一艘配備25-30門火炮的戰船,所需的炮兵數量大概就得一個營的編製了。未來海陸兩方對炮兵資源的爭奪已經可以從此時看到一些苗頭,而這也正是現在軍警部心急火燎要擴大編製,增加炮兵訓練規模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海運部暫時還造不了那大的船,目前的建造計劃還是以一號試驗船為極準,從排水量兩百噸起步,積累足夠的船舶建造經驗之後,再逐步提升造船噸位。

      李奈在越之雲的帶領下登上了竹板搭建的腳手架,上到了甲板附近參觀建造進度。李奈這次很敏銳地注意到二層甲板的船舷邊開有一排方形小窗,而這顯然不像是用來通風的窗口——這形狀根本就跟西洋帆船上的炮口舷窗一模一樣!李奈甚至看到一個船匠正在為這些舷窗裝上可供開閉的鐵製鉸鏈,這樣平時就可以將舷窗關閉起來。這次根本不需要開口詢問什,李奈便可以肯定這艘船在設計上已經為火炮的裝備留出了專門的一層船艙。

      一號試驗船的甲板以下分為了三層,最下層是放置壓艙物和其他物資的貨艙,在它的下麵其實還有兩尺厚的水密隔艙。第二層是船員休息睡覺的艙室,而貼近甲板的一層主要為布置火炮的戰鬥層。因為這艘船本身的噸位不大,因此每一層的實際空間都非常狹窄,除了戰鬥層之外,其他地方人鑽進去根本就直不起腰。而就算是相對寬敞一點的戰鬥層,在留出布置火炮的炮位之後,能留給炮手船員活動的空間也已經微乎其微。如果要用這種船直接來當武裝商船使用,那恐怕能裝上船的貨物還沒有隨船補給品的份量多,因為火炮的配置會讓船員數量比同噸位的商船增加一倍以上。當然了,鑒於這隻是一艘用來驗證設計方案的試驗船,不管是軍警部還是執委會對此也都沒什可挑剔的地方。

      同樣是因為受製於排水量,這艘船上能夠在二層甲板布置的火炮數量也極為有限——左右兩舷各有五門6磅炮,另外在船艏和船艉還各有一門12磅炮。相比這個時代動輒揣著幾十門炮出門的西方同行,這艘試驗船的火力的確是弱了點,不過要是跟同噸位的船作比較,那不論東西方都很難找到能與其匹敵的對手。曆史上打敗過東印度公司船隊的鄭成功水師主力戰船三桅炮艦,排水量超過這艘試驗船的一倍有餘,也隻配了八門紅夷炮和一些小口徑佛郎機炮而已,以平均噸位來計算火力強度就遠遠不及這艘尚在船台上的試驗船了。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1627崛起南海》,方便以後閱讀1627崛起南海239.第239章 勝利港造船廠(四)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1627崛起南海239.第239章 勝利港造船廠(四)並對1627崛起南海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