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實戰對決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小神 本章:第579章 實戰對決

    您可以在百度搜索“無字江山 酷筆記()”查找最新章節!

    我和我的道士叔叔都在體內積累了太多對對方的不滿所以一出手全是殺招而且沒有任何謙讓的意思,打就是真打,就把對方當成真正的敵人來打。在戰場上敵人是絕對不可能對你留情的那你也必須出手如風能一招製敵絕不拖到第二招。

    院子沒有人,陽光很好,吃飽喝足洗漱完畢的叔侄倆剛好動手對戰,我們的招式很像因為我是他教出來的,我們的招式又有細微區別因為這些年我一直堅持在小範圍實戰當中改進和提高招式的效率。

    很多人認為傳統武術隻是花架子,真正對戰起來敵人可不會像自己的徒子徒孫那聽話的跟著你的招式一招一招接招一招一招的防禦,人家上來就是要置你於死地。這也是最近這些年人們一直懷疑傳統武術的真正原因,傳統武術招式套路好看瀟灑飄逸但是一旦實戰就大打折扣,把一個傳統武術家跟一個自由搏擊高手放在一個擂台上對決大部分可能是搏擊選手贏得比賽,因為自由搏擊拳擊泰拳顯然更加貼近和適應適合實戰。

    但是顯然這並不能以偏概全的說明中國傳統武術就真的隻是不實用的花拳繡腿而已,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被視為中華文明的國粹之一,很多人通過武俠、武打電影、功夫明星等認識了中國武術,但這些都經過了藝術加工,那,傳統武術到底是花架子還是真功夫呢?

    最早的傳統武術是摔跤,也是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競技體育運動。希臘、埃及、中國以及日本等國家的古代文明都有摔跤的文字記載。相傳,黃帝聯合華夏各部落打敗苗族祖先蚩尤後,在慶功大典上,有士兵裝扮成蚩尤的形象,戴上牛角假麵具,頭上有角,兩兩相互抵鬥,載歌載舞很是精彩。此後,古冀州一帶居民每逢喜慶日子,便效仿這種形式,戴上麵具,亦歌亦舞,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遊戲流傳開來,當時民間稱為角抵戲,後又稱為百戲。

    我的叔叔從來都是個奇怪的人,他習武的時間也不是童子功卻願意從武術的源頭挖掘,然後時不時的給我灌輸。從距今4600多年前黃帝時代的蚩尤部落開始中國曆朝曆代都有關於摔跤的繪畫、雕像或文字材料,可以說摔跤是武術最早的起源。南北朝至南唐,摔跤發展為相撲、角抵戲。唐代傳至日本後成為日本國技。日本柔術後來由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帶到巴西,傳給高徒卡洛斯·格雷西。成為現代格鬥十分厲害的巴西柔術。此外,蒙古摔跤和日本柔術後來還影響了**桑搏格鬥。

    宋代,相撲或成為最流行的市民體育運動之一。當時的汴京、杭州等都市的瓦舍勾欄每天都有藝人表演相撲節目。並收取門票,還出現了全國性的相撲競技大賽。到了清代,滿人管摔跤叫“布庫”。滿清入關以前,滿人請了很多蒙古人教他們騎馬射箭及摔跤。康熙就是依靠摔跤扳倒鱉拜之後,故對摔跤更加推崇,為了適應八旗部隊教學需要,專門成立內衛部隊善撲營,分配到八旗各營。清代滅亡後,大內善撲營的高手流落民間,為謀生開始收徒傳授私跤,俗稱撲戶。當時北京、天津、保定、濟南成為中國近代“四大跤城”。

    那我的叔叔最後得出結論是從中國武術發展史來看,今天所說的武術,其實真實曆史並不長,很多現在流傳廣泛的武術種類,那隻有幾十年的曆史,比如南拳、詠春拳都是當代拳種,八卦掌也隻有百來年曆史,少林拳起自近代,大成拳曆史隻有幾十年左右……那年代根本沒有將武術這個詞,當時就叫把式,把練長拳的統稱為把式或把勢,習武的人叫練家子。但傳統武術還是很博大精深的。

    武俠的知名門派“少林派”、“武當派”、“峨眉派”、“青城派”、“昆侖派”、“崆峒派”;武俠絕藝“降龍十八掌”、“一陽指”、“獨孤九劍”、“乾坤大挪移”等等大家都從武俠上了解看過。但提到傳統武術,很多人會很快聯想到這些武林門派和江湖秘笈,根據這些內容,大多都是武俠創造出來的,並與現實的傳統真實武術無關。

    說起近代武俠的起源,則是與一場比武有關。我的道士叔叔每每說起這個便眉飛色舞興奮起來,因為他自稱沒有人比他研究的更明白通透。

    1954年1月17日,移居南崗的鑒泉太極拳社社長吳公儀與澳門白鶴拳拳師陳克夫在澳門舉行了一場慈善籌款擂台賽,盡管最終被裁定為平局,但這場比賽在港澳台和東南亞地區燃起了一場持續數十年的武術熱和太極熱。這次比武,成為上世紀南崗第一波功夫熱的源頭,在之後的第二波、第三波則分別是由南崗李小龍功夫電影和國內李連傑主演電影《少林寺》掀起的。

    這場轟動一時的比武不僅是迄今最早的一場有影像記錄的比武,更重要的是激起了港台武俠作家的想象和才思。吳、陳在比武三天後。梁羽生就在《新晚報》連載號稱“新派武俠第一部”的《龍虎鬥京華》。

    次年,金庸試寫《書劍恩仇錄》,正式開啟持續了半個世紀的南崗新派武俠氣候。30年後,南崗武俠文化移向改革開放的內地,幾乎對中國“武林文化”進行了全麵換血,造成今天全民武俠想象和民間武林生態文化,太極拳因此成為流傳最廣、無處不在的“中華第一拳”。

    由此可見中國的武林實際上是一種幫會文化,同時受到了晚清以來仙俠的嚴重影響。今天所說的傳統武術,淵源最長的也隻能追溯到明末。民國已經給武術定案了,就說武俠麵的金鍾罩鐵布衫功夫在現實中都是假的,刀槍不入更是胡說八道了,更別說輕功那種飛簷走壁、跺腳上房了。不管你習武站樁也好煉氣也好,你綁沙袋就能跳牆過河,在現實中都是蒙人的。至於民間武術流行的點穴、輕功、氣功等誇大吹噱之內容在現實中是不存在而違反科學的。

    傳統武術的形成是跟“窮文富武”有關。在近代民國河南經常出現旱澇蝗災大饑荒的年月,不可能有高深的武術存在。當時的老百姓吃不上飯,誰有功夫去練武?

    對於陳式太極拳起源,因陳家是地主,所以才有練武術的可能,後來經過楊露蟬等人來到北京比武,才將太極拳發揚光大。上個世紀70年代末,外交使團出訪時,為了向國外展示中國傳統文化,才找到了陳家溝太極拳傳人,也成為當時外國領導人訪華觀摩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節目之一。80年代初,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與金庸武俠在大陸流行,迅速刺激了大陸武術熱的興起。

    武術之所以繁衍至今且日益發展,是由於它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武術在平時能滿足民眾強健體魄、陶治性情的需要。遇到壓迫或強暴則成為禦強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此,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備受欺淩和迫害的百姓庶民對武術有著深厚的感情,因而促進傳播和發展,並使中國的武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

    當然我也有自己的研究和看法,這一點我跟道士叔叔的性格一脈相承,絕不是隻簡單聽信他人之言一定要自己親自研究實踐驗證才行。傳統武術中的武德,則與孔孟的仁義之道密切相關,無疑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寶藏。有人認為,武術中有倫理道德觀念:一個人自稱“習武之人”往往蘊含著特別的含義。一個習武之人必須是正直的、仗義的、尊師重教的,是一個講道德講規矩的人,更不會搞一些“下三濫”的小人之事。此外,中國武學中的“止戈為武”的謙虛哲學,往往會讓武術比武停留在“切磋”和“點到為止”的套路交流,而且隻有拜師之後通過各種考驗才能得到技藝傳授,否則老師不會教你真東西。

    當你去練武之後就會發現,功夫越高的人,越不願意去展示這些真東西。這對他來說是一種哲學。因為中國人已經把武術不看成是一種格鬥殺人技了,而是看成是一種自我修養表現。中國傳統武術的韜略風格,使得職業武術家不會輕易出手相交於比試。也算雙方切磋但有人顧慮怕輸拳丟臉,不如不打,這與現代拳擊的實戰精神對抗精粹相悖,也是導致傳統實戰武術逐漸衰落的主要內在原因之一。

    清朝時期,武術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當時存在著許多反清複明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使各種流派的武術紛現出世。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區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迷蹤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各種武術門派林立,象征著武術拳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著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互補彌補長短的不足。

    到了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間創立中央國術館,即“中央國術館體育傳習所”。曾有過有效的實踐。當時的國術館網羅了全國各地和全國華人世襲的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擒拿、劈掛拳、八極拳、棍術等。這也是我國現代武術的第一次集中整理與培育,但在對敵戰爭開始後就中斷停辦了。

    在火藥熱兵器和現代實戰格鬥的發展環境下,傳統武術該繼續遵循傳統玩“套路”,還是拋開“套路”改革傳統武術使之具備實戰搏擊能力?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無字江山》,方便以後閱讀無字江山第579章 實戰對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無字江山第579章 實戰對決並對無字江山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