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歸程之靈州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孤獨麥客 本章:第三十一章 歸程之靈州

    ,

    靈州回樂內,成汭、韓建二人正在檔內抄錄資料。,倆文化水平有限,當然是靠手下文書來抄了。

    成汭已經棄用郭禹這個假名,畢竟當初犯事所改,現已至靈,沒人能來追責,不恢複本作甚?

    得武郡王識,成汭被為鹽刺史,主持鹽州的田事務,意圖將這多年來遭到忽視的內地州發展成具備一糧食生產能力的錢糧基地。

    靈武郡王經說了,鹽州底子一般,不需要發展得多好,把該做的事做,別像現在這樣大積廢就行。農業經營方式為耕牧並行,但沒法給他解肉牛的來源,因為都發往靈州了,自己想辦法。

    汭已上任四月有餘,他走遍了鹽州大大小小的鄉村、牧地,細了了當地的民情。對大帥提出的耕牧並舉的方式,雖是第一聽說,仔細想想後,很適合西北的民情。

    地廣稀,土地多,人口少,合該如此。

    其實,精耕自作是很難做到的,不然也不會平均畝產隻有一斛。除非你家隻有幾地或十幾畝地,可以花費大精力好好弄莊稼,然根本沒那個精力,隻粗放式經營,廣種收。

    國朝初年,丁男授田百畝,其中二十畝是永業田,這是朝廷送給你的,可以自由買賣。另有十畝口分田,死後政府收回,另授他人。一百畝地,你告訴我如何耕細作即便到了寶年,戶口大增,但就北而言,丁男人田四十六十畝是普遍現象,仍然不能精耕細作。

    就在江南,比如浙西(蘇南、浙江一帶),元和年間戶均十八畝地,才有可精耕細作,一年收兩季,一稻和一季麥,加來年產量也隻斛每畝。但耗的人力太大了,靠精耕作提高產量,就此時來說現。

    但完全粗放式管理也不行,那樣畝產量能給你降低到幾,而且收獲起來也麻煩,根本忙不過來。

    所以,精耕細作與粗獷之間,有衡點,也就是最佳收益點,即戶均六十畝左右。一年收七十斛粟麥,餘斛雜糧,和精耕作的十畝農田益差不多,但人輕鬆,同時又比粗獷經營的廣種收高很多。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晚唐浮生》,方便以後閱讀晚唐浮生第三十一章 歸程之靈州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晚唐浮生第三十一章 歸程之靈州並對晚唐浮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