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布告中外之三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孤獨麥客 本章:第七十二章 布告中外之三

    再等一個多月,停泊在海州港碼頭的諸多船隻,就要如候鳥一樣飛向南方。

    季風氣候就這樣。

    夏秋季節來,冬春季節走,年年如此,製造了一大批貿易“候鳥”

    。

    很多人都在東海、朐山兩地購地蓋房,安了家。

    因為這個北方港口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這做的人越來越多——即便貨主本人不得不離開,他也會讓子侄或信得過的心腹留在此處。

    不為別的,就為買貨、賣貨。

    作為拓跋家新一代的掌舵人,拓跋矩也在島上起了屋,還占地很廣,非常氣派——可以兼做貨場。

    這一日,他早早來到了坊市,參加本月最後一場交易會。

    “珊瑚、沉香、鯊魚皮……”

    他家設在坊市的鋪子內,夥計們一樣樣清點,確保無誤後,才小心翼翼地放入倉庫內。

    隔壁是一家大食人開辦的胡椒鋪子,一位操著河北口音的商徒正與他討價還價,半晌後才確定下來。

    河北商徒讓人拉來幾大車瓷器,與大食人交割完畢後,因為買的胡椒量比較大,於是又補了人家一批綢緞,最後一算賬,還欠不少。

    沒辦法了,此人拿出幾個銀碗,一臉肉痛地遞給了人家。

    大食人皺著眉頭,不是很想收。

    首先,比起銀碗,他更想收貨,因為回去一轉手就是十倍乃至幾十倍的利潤。

    其次,這銀碗的重量倒是好稱,但成色不知道啊,會不會被人坑了?

    老實說,他都很奇怪,“秦人”

    在商業方麵極其落後,居然拿銀碗、銀盤、銀瓶之類的器皿來做交易,還非常不少。

    他一個親戚是做陸路絲綢貿易的,早些年在敦煌,當地人與吐蕃一樣,主要交易貨幣是銀,而不是其他地方常見的絹帛。

    市麵上買貨,給你一個銀碗,如果不夠,再補幾袋麥子。

    如果多了,直接把銀碗切割,給你一部分——別笑,這幾種器物經常出現在唐代商業交易之中,作為貨幣使用,各類契約文書中屢見不鮮。

    他就奇怪了,銀碗、銀盤、銀勺、銀瓶很好計量嗎?

    “迪爾汗!

    迪爾汗!”

    大食人最終放棄收銀碗,搖了搖頭,道:“我隻要迪爾汗。”

    河北商人嘟囔了兩句,最終解開一個包袱,從中取出數十枚銀元,交到人家手上,道:“給你,大夏迪爾汗,下次不跟你做買賣了。”

    拓跋矩在旁邊看得微微一笑。

    從多年前開始,大夏各個坊市的一場交易會結束,大夥各自劃賬,展開清算之後,如果有盈餘,商人會收到一張銀元票。

    銀元票一般拿來抵稅,偶爾也會拿去送禮,但如果有機會,最終都會換成銀元拿回家。

    朝廷收稅的時候,他們寧願交銅錢、絹帛上去,如果不夠,就會把銀瓶、銀盤、銀碗之類的金銀器拿去抵賬,朝廷也收。

    但收完之後,總會叮囑幾句:下次盡量用銅錢、絹帛、銀元或銀元票交稅。

    但沒人會這做,傻啊?

    朔方軍時代定下的十八銖銀元,做工精美、重量定、成色十足、攜帶方便,更極其便於計算,私下買賣貨物的時候,不知道多方便。

    三十年下來,很多貨物的計價單位已經變成銀元了——不然的話,你用什計價?絹帛?那我可要跟你扯一扯幅寬、經緯、新舊、做工了,憑什你定價一千錢?我說隻值八百!

    至於銅錢定價,不是不可以,但實在太重了,真不方便長途轉運。

    選來選去,還是十八銖銀元更適合作為計價單位。

    近些年,因為十八銖銀元存世數量嚴重不足,海州坊市的一些商人開始自發用第納爾金幣、迪爾汗銀幣做買賣,哪怕朝廷不認可這種外來金銀幣,但他們私下交易的時候,還是會用——一如清朝嘉慶年間,商人們紛紛拋棄銀兩、碎銀子,改用西班牙雙柱銀元一樣,做大宗交易的他們,非常明白哪種東西更便利。

    “喲,建極銀元啊。”

    拓跋矩本來抱著臂膀,看到河北商人拿出的是大一號的建極銀元後,有些驚訝。

    所謂建極銀元,是大夏開國後新鑄造的銀幣,提供給各個坊市,以備有人需要兌換時取用。

    目前數量不多,十分稀罕。

    建極銀元的正式名稱叫“大夏銀幣”

    ,隻有一種麵值:壹圓。

    重二十一銖,銀九銅一。

    戶部規定,大夏銀幣壹圓當兩貫錢。

    其實吧,如果嚴格按照當下的銀銅比價,純按重量來算的話,壹圓也就值1400錢(兩緡=1600錢),看似讓朝廷占了便宜(鑄幣稅),但商人們並不在乎。

    反正這種銀幣磨損減輕之後,別人也認可,繼續當兩緡錢用,在不同的商人手中流通,這就夠了。

    大食商人收到大夏銀幣後,笑容滿麵,清點數目無誤後,也不多看,直接收了起來。

    接下來,他還要去別的商人那買貨,這些銀幣正好用掉。

    “唉,貝州坊市攢下的銀元,一口氣全給了大食人。”

    河北商徒看了眼拓跋矩,問道:“朝廷為何不多鑄點銀元?”

    “朝廷倒是想,可也得有白銀啊。”

    拓跋矩哈哈大笑。

    所有人都知道銀幣比銀碗、銀盤、銀瓶好用,隻要一有機會,就會把手亂七八糟、奇形怪狀的白銀甩出去,換成銀元放在家,但問題是,朝廷真沒那多白銀來鑄錢。

    拓跋矩是知道一些內情的,還與齊王在酒桌上聊過,知道很多東西。

    據齊王所言,唐宣宗那會,全國各銀礦課稅,每年課銀二萬兩——唐代銀礦,私營、官營、官私合營皆有,一如鹽池,老百姓也可以撈,政府並不專營,隻課稅。

    以銀稅來倒推,一年產銀不足八萬兩。

    唐初的產量更小,一年不足二萬兩,有唐一代三百年,平均每年也就五萬兩的樣子。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晚唐浮生》,方便以後閱讀晚唐浮生第七十二章 布告中外之三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晚唐浮生第七十二章 布告中外之三並對晚唐浮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