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道心差點崩塌
對於近代中國而言,改革開放的意義並不亞於任何一件曆史大事,它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也是中國走向偉大複興的必經之路。
而促成這一切的老人家,值得被所有人銘記。
追悼大會結束後,林朝陽被一位領導叫住,跟他們夫妻倆親切的談了幾句。
最後又問林朝陽:「《鴉片戰爭》拍完了吧?」
「拍完了,後期製作再有一個月就能結束。」
領導欣慰的點了點頭。
「好。老人家去世前還提過一嘴這件事,回歸是大事,你們這件事一定要辦好,全國人民都看著呢。」
「您放心。」
追悼大會結束後,陶玉書在燕京待了幾天,就為了等燕大牽頭的林朝陽(中國)文學研究會的成立大會。
3月5日,星期三,驚蟄。
燕大的大飯廳在十餘年前就已經被改為了大講堂,這些年來隻要校內有重大活動,這都是一副人山人海的熱鬧場麵,今天也不例外。
禮堂穹頂高懸著紅色橫幅一一林朝陽(中國)文學研究會成立大會,黃燦燦的一行大字分外惹眼,大講堂內座無虛席。
這不僅有燕大的學生,還有聞風而來的燕京各大高校的學子和社會上的文學愛好者,連過道處都擠滿了人,人潮湧動。
主席台上,白發蒼蒼的陶父客串了今天的主持人。
燕大請他來當主持人,自然是因為他和林朝陽的翁婿關係。
陶父身著深灰色的中山裝,頭發梳得一絲不苟,看得出來老人家對今天的大會很重視。
他一生參加過許多的學術研討會,卻沒有一次比現在這樣激動。
「他的文字是時代的刻刀,剖開迷霧,直抵人心—」
凡是頒獎大會或嘉獎現場,總喜歡為那些即將登台的受獎者寫一段讚辭。
陶父的嗓音渾厚,略帶些渾濁的痰音,他所念的這段讚辭是由林朝陽(中國)文學研究會的幾位教授合力撰寫的,極盡美譽。
在他念著這段話的時候,台下已經有人高舉起了書本。
《梵穀之死》《楚門的世界》《渡舟記》《闖關東》《寄生蟲》《入師》
那些書被高高的舉著,書頁泛黃,仿佛無聲的致敬。
看到此情此景,不僅台上的陶父激動得聲音有些顫抖,連台下的學生和文學愛好者們也都心情激蕩。
「我宣布,林朝陽(中國)文學研究會在今天正式成立!」
台下傳來雷鳴般的掌聲,展示著學子們對於林朝陽的高度認可和喜愛。
「請朝陽同誌上台為我們致辭!」
林朝陽被邀請上台講話,內心也充盈著難以言喻的感動,這種感覺是他在日本、美國的文學研究會成立時所沒有過的。
「」.—-文學的魅力就在於它如同一條條道路、一座座橋梁,將每一處高山、
平原和盆地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它承載了我們的曆史、文化以及情感。
作為書寫者,我始終相信文字不僅是記錄時代的工具,更是叩擊靈魂的鑰匙。
林朝陽(中國)文學研究會的成立對於我而言是一種榮耀,但我想,它更重要的作用是為那些後來者研究這個時代的中國提供一點微末的幫助—」
林朝陽的講話時間不長,言辭懇切而真誠,贏得了潮水一般經久不息的掌聲,這些掌聲不光是對他的祝賀,也是對他多年來筆耕不輟的嘉獎。
台下學生們的喊聲此起彼伏,那些象征著讀者喜愛的書籍,被學生們扔向空中,像大雨一般布灑在大講堂內。
講話過後,洪子成代表林朝陽(中國)文學研究會接受了林朝陽的饋贈。
林朝陽捧出一箱泛黃的手稿,態度鄭重的交到洪子成手中,那些手稿邊緣卷曲,墨跡深淺不一。
洪子成辨認出「渡舟記」、「人間正道是滄桑」等字樣,角落散出的一兩頁稿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這些都是林朝陽多年來積攢下來的手稿,對於台下他的擁是們而言,無異於是稀世珍寶,許多學生們捕著脖子往台上看去,眼中滿是渴望。
捐贈儀式結束後,林朝陽走下台,坐回位子上,陶玉書忍不住摟住他的胳膊,滿臉驕傲。
這時候大講堂主席台的幕布被落下,台下學生們響起喻喻之聲,大家本以為成立大會到剛才就結束了,可主持人卻沒宣布,反而拉上了幕布。
就在所有人都摸不著頭腦時,從舞台側邊走上來一位報幕員:
下麵請大家欣賞話劇《大下第一樓》。
此話一出,會場內的嗡鳴聲猛然爆發,大家沒想到今天的成立大會居然還安排了演出,而且還是話劇演出。
《天下第一樓》!
在場的年輕學生們有一些人都沒聽過這部話劇,有些是聽說過,但沒看過,
隻有那些燕大教授、老師和上了歲數的文學愛好者才了解這部話劇當年所創造的輝煌。
這正是當年林朝陽為燕師大的學生劇社所寫的話劇,一經公演,轟動了燕京高校界,引得無數高校學子競相爭看。
後來更是被人藝相中,搬上了首都劇場的舞台,成為了人藝八十年代之後少有的扛鼎之作,每逢公演必定一票難求。
在那之後,《天下第一樓》又在燕師大的學生話劇舞台上演出了好幾年,一直到85年燕京高校的話劇熱冷卻之後,才逐漸被燕京高校的學子們所淡忘。
到了最近幾屆學生,除了一些喜愛話劇的學生,已經很少有學生知道這部話劇了。
嗡鳴聲持續了十幾秒鍾,舞台音響傳來了女聲旁白。
「1917年夏,清朝的最末一個皇帝在子民們『帝製非為不可,百姓思要舊主』的呼聲下,由辮兒帥張勳保駕,又坐了大寶。
紫禁城內外的遺老遺少們頓時打了雞血般興奮起來,翻騰出壓在箱底多年的朝衣、續上真真假假的辮子,滿大街跑的都是祖宗。
隨著女聲旁邊,台上的大幕緩慢拉開,台下的學生們逐漸安靜下來。
正陽門下,市井繁華,匯聚京師菁華。
老字號「福聚德」開門迎客,生意興隆。
門臉兒正中門上並排掛著三塊匾,分別是「福聚德」、「雞鴨店」、「老爐鋪」。
飾演學徒的龍套坐在前廳的大木盆前手腳麻利的拔著鴨毛,沿牆一排木架子上掛著開好生的鴨胚子,鴨子都吹好了氣,抹上了糖色。
前廳右邊是福聚德的百年烤爐,紅磚落地,爐火常燃。
爐口有一副對聯:金爐不斷千年火,銀鉤常吊百味鮮。
舞台以外的「街上」隱約傳來茶樓的鑼鼓聲,間或有說笑、猜拳的聲音。
羅大頭手持烤杆,上掛烤好出爐的鴨子。
「三座兒的鴨子出爐了!」
人藝的老戲骨韓善續是羅大頭最初的飾演者,今天這台戲,他依舊是羅大頭。
「嘴~這是把人藝的角兒都給請來了!」
台下有喜歡看話劇的老師一眼就認出了韓善續,剛驚歎了一句,飾演跑堂常貴的林連昆也出現在舞台上。
「三座兒,走鴨子!」
簡單一句台詞,中氣十足,貫穿了整個大講堂,連最後排的學生們都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老戲骨的功力。
韓善續、林連昆、譚宗堯、呂中、馮遠征、楊立新··
戲台上,前門肉市口福聚德內各色人物粉墨登場。
戲台下,觀眾們也在數著星星。
哪怕是沒看過《天下第一樓》或是話劇的觀眾,麵對著這個國家最頂尖的話劇演員和他們所演繹的故事時,也無法不沉浸其中。
觀眾不懂戲劇,但觀眾有感受,好的藝術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其中意蘊的。
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鮮活靈動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天下第一樓》具備了所有經典戲劇所應該有的一切元素。
三幕話劇,長達三個小時的演出時長,台上演員們一氣成,台下的觀眾們看得也是酣暢淋漓。
謝幕時,大講堂內掌聲雷動,經久不衰。
演員們謝幕時請上了林朝陽這位劇作者,他被一群演員簇擁著,台下掌聲更熱烈了三分。
到最後,觀眾們的熱情終於徹底釋放,謝幕才算結束。
至此,林朝陽(中國)文學研究會的成立大會才宣告結束。
散場之後,林朝陽到後台向人藝的演員們表示感謝,他著實沒想到今天還會有這樣一場演出。
問起來才知道,這都是陶玉書的安排。
「我是覺得這回成立文學研究會是在自己國內,到底是不同於國外。
就心血來潮的托人跟人藝打了個招呼,沒想到劉院長特別配合。」
陶玉書跟林朝陽說了兩句,又向人藝現任院長劉錦雲再次表示了感謝。
「陶總您太客氣了,《天下第一樓》可是朝陽同誌在話劇領域唯一的作品,
也是我們人藝自八十年代以來少有的精品劇目。
自從公演那天起就廣受好評,為我們人藝贏得了不知道多少榮譽和掌聲。
趕上朝陽同誌的文學研究會成立,我們這場演出也算是對朝陽同誌表示感謝了。」
劉錦雲的態度和氣,言語間充滿了對林朝陽的敬重。
他的這份敬重除了源自於林朝陽的文學成就,也在於《天下第一樓》這部話劇為人藝所帶來的影響。
自1981年首次公演,《天下第一樓》就名動京城。
公演第三年,演出場次便突破了300場,迄今為止15年時間,演出場次已有750場,成為人藝曆史上少有的長青劇目。
期間人藝還帶著這部話劇去外地巡演、出國演出,所到之處,好評如潮。
>>章節報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