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正當年
盧偉健和徐浩峰最悲慘的時候甚至覺得,讚助什的都沒那重要了,隻要不再讓他們改劇本,讓他們幹什都行。
現在,他們終於能「脫離苦海」了。
見三人樂開了花,林朝陽告誡道:「別高興得太早。拍一部好電影,寫劇本隻是第一步。」
「是是是,大姑父您說的是。」陶希武露出幾分狗腿相,一個勁兒的點頭,
然後猶猶豫豫的問:「那您看讚助那事—」
林朝陽輕笑了一聲,「就知道你忘不了這事。」
陶希武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等著。」
林朝陽說了一句,便起身往書房去了。
陶希武和兩個同學對視了一眼,眼神中充滿了熱切的渴望,這會兒幾人都忘了改劇本時的絕望和辛苦。
片刻後,林朝陽回到正房,遞來一張輕薄的紙張陶希武下意識的接過紙張,看著紙張的形式腦海中立馬想到了香江電視劇的那些橋段。
支票!
他定晴細看去,果然是一張中國銀行的現金支票。
再一看額度,陶希武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大姑父,這——」
瞧著陶希武的反應,盧偉健和徐浩峰兩人不由得好奇的坤著脖子往支票上瞟了一眼,頓時連呼吸都急促了起來。
1996年,中國人均GDP是709美元,折合人民幣不到6000元,而這一年城鎮職工的平均工月工資將將達到500元。
不去討論數據統計的水分,隻單純談論當前國人的收入水平。
500元相當於一個普通的城鎮職工一個月的薪水,當初陶希武想要跟林朝陽拉5萬元讚助,相當於是一個普通工人不吃不喝工作近十年的收入。
在當時已經超出了徐浩峰的認知了,而眼前這張支票上所填寫的數字是一20萬元!
幾乎相當於某個人工作一生的所有收入,巨大的衝擊讓徐浩峰的頭腦一時渾渾噩噩,好不容易集中了精力,腦袋隻有那明晃晃的數字。
他下意識的舔了舔嘴唇,把眼神艱難的從支票上挪開,往身旁掃了一眼。
盧偉健一臉癡相,比他還不堪。
「大姑父,這——·太多了吧?」
陶希武比兩人有見識,隻驚訝了幾秒,嘴上說著「太多了」,手上動作卻不慢,說著就打算將支票收入囊中。
不想林朝陽卻虛晃了一下,支票仍在他的手中。
「大姑父——」
「話要說在前麵。空口拉讚助可不行,這筆錢就算是我對你們的投資了。
陶希武不等兩個同學說話,忙不迭的點頭,「明白,明白。您能投資我們,
那是我們的榮幸!」
盧偉健和徐浩峰這時也反應了過來,20萬元,足夠他們拍一部長片了。
像他們這種電影學院出身的學生,還沒畢業就能拉到這樣一筆巨額投資,簡直是各自導演生涯夢幻一般的開局。
徐浩峰甚至已經開始幻想幾年以後他左手捧著金獅獎,右手拿著金熊獎,嘴還叼著金棕櫚的美好畫麵了。
從林朝陽的手中接過支票,陶希武滿眼歡喜,隻感覺這兩個月來的辛苦在這一刻都得到了回報。
「大姑父,您老還有什教導的?」
收了錢,陶希武態度極其端正,就差沒立正稍息聽指揮了。
林朝陽又是出錢,又是出力,可沒空再指教他們幾個小輩。
「你們自己琢磨吧,最後把片子交上來就行。」
20萬的投入,林朝陽懶得去操心。
要是片子拍得還說得過去,他倒不介意扶持一把。至於這錢會不會打水漂,
林朝陽並不關心。
再三確定林朝陽對他們幾個沒有任何要求後,陶希武歡歡喜喜的和兩個同學出了門。
走到胡同口,盧偉健站住了。
「偉建,怎了?」徐浩峰問他。
盧偉健沒有看他,而是看了一眼仍沉浸於因「讚助」到手而美滋滋的陶希武。
他和徐浩峰耳語了幾句,徐浩峰的表情先是驚異,而後眉思考。
這會兒陶希武才注意到他們倆的一樣,「咋了?」
盧偉健和徐浩峰對視了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確定的答案。
徐浩峰開口說道:「希武,咱們這部片子,你來當導演吧!
「哈?」
陶希武滿臉疑惑,「啥意思?我當啥導演啊,導演不是偉建嗎?」
嘴角閃過一絲苦澀,盧偉健強撐著笑臉說道:「投資都是你拉來的,寫劇本你也參與了,論貢獻你最大,導演自然是由你來當。浩峰還是編劇,我掌鏡。」
「這哪成啊,我一個學錄音的———」」
陶希武還要推脫,盧偉健說道:「學錄音的怎了,章藝謀還學攝影的呢。
咱們學的就是拍電影,這部電影你出力最多,我和浩峰來輔助你心甘情願。」
徐浩峰也說道:「就是。再說,這隻是名義上的分工,實際上大家還是共同創作。」
感受著兩位同學的拳拳盛意,陶希武恍有所覺察,似乎明白了兩人突然轉變態度,想要讓他來當這個導演的原因。
心中不知為何沒有當上導演的喜悅,反而有些失落。
猶豫片刻,他才說道:「那好吧,我來當導演,偉建當攝影,浩峰當編劇。」
說完,他振奮起精神。
「哥幾個,走著!回學校,招兵買馬!」
盧偉健和徐浩峰笑了起來,「走著!」
幾人帶著支票回到燕影,宣揚他們拉到了20萬投資,即將籌備一部長片,這個消息立刻在燕影引發了轟動效應。
陶希武他們這一屆是93級,導演係就十幾個人,目前最出挑的是來自山西的賈樟柯。
前年他用錄像機拍了一部短片《小山回家》,受到了燕影教授們的賞識,並被推選參加了9%年的香江獨立短片級錄像比賽,獲得了比賽大獎。
借此結識了製片人周強,為他拉來了20萬元的投資,現在正在拍攝人生的第一部長片《小武》。
還未畢業,就獲得了短片榮譽,並因此獲得了執導長片的機會。
對於燕影的學子們來說,這無疑是他們從學校走上社會最夢幻的開局。
而陶希武等人帶回的消息,相較於賈樟柯的一步一個腳印,更像是一夜暴富的神話。
同學們口耳相傳的同時,一些流言也在私下悄然流傳。
「你也不看看人家陶希武他姑是誰?」
「拉個投資,拍個電影算什事?要不你以為他憑什當這個導演?」
「就是!別羨慕了,投胎是門技術活,人家從出生就站在咱們夠不到的終點了!」
燕影的這些流言並沒有逃過陶希武的耳朵,他聽到這些言論之後心很不是滋味。
他在剛上學那陣確實暢想過當個大導演,但這回拉投資,他真沒存著仗勢要自己當導演的心思。
就是想跟幾個要好的同學在畢業前讚一部片子,也算是對得起大學這四年的時光。
這一日,他拿著擬好的演員名單來到小六部口胡同找林朝陽。
見林朝陽正與人說話,便等在了廂房。
家來的客人是人藝的院長劉錦雲,人藝的幾任院長都是一線的編劇、演員出身,極其重視劇本創作。
這些年話劇行業不複當年盛景,很是落寞。
人藝身為國內話劇界的扛把子,倒不愁開戲,愁的是劇本、愁的是人才。
人藝不缺劇本,但缺少好劇本。
人藝也不缺人才,但人才現在都在向影視行業流。
而這兩個問題說到底是都是錢鬧的,人藝每年都有上麵撥款,不過數目並不大,更多的還是靠演出收益。
這些年物價飛漲,人藝的票價也跟著漲了不少。
可劇場演出,收益終究是有限的。
在人藝演話劇,每個月工資加補助,也就幾百塊錢。
寫劇本的更慘,一部劇本磨大半年,甚至是一兩年,稿費就一兩千塊錢,以後演出分成每年也就兩三百塊錢。
人藝的演員、編劇,在文藝界那都是數得著的精英。
演員到外麵演個電視劇的配角隨隨便便就是幾千塊錢到手,編劇去寫電視劇劇本,一集也有幾百塊。
在這樣的情況下,指望這些文藝工作者安貧樂道,是不現實的。
好在人藝的名望夠大,院的職工多是出去兼職賺個外快,少有真正離開劇院的。
劉錦雲去年才上任,迫切希望改變人藝當前的窘境,
錢的事不是一時半刻就能解決的,因此他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了挖掘好劇本上。
有了好劇本,演員才有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排練和演出中,票房才能賣得好,
如此形成良性循環,對於人藝的發展才是長久有利的。
當年林朝陽在話劇領域牛刀小試,結果《天下第一樓》在人藝一演就是快16
年,演出場次直逼《茶館》。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