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6章 趙官家的恩情,永遠還不完(1)
翌日,四月庚辰(初四)。
趙煦再次來到集英殿,參與今科的特奏名殿試。
相比昨日的莊嚴肅穆,今天的集英殿,就顯得快活許多了。
因為啊,這特奏名進士,本就是趙官家們,給那些屢試不第的老貢生們的恩典。
而願意參加特奏名考試的貢生,普遍都是年紀在五十歲以上,基本已經對科舉絕望的老貢生。
一個特奏名進士的名頭,對他們來說,屬於安慰,也是統戰的一部分。
畢竟,特奏名,雖比不得進士。
除了前三名外,大部分特奏名進士能授的差遣,也都是州學、縣學教授、教諭一類的小官。
哪怕是前三名,所授的差遣,也隻相當於正奏名進士五甲——通常,隻是賜同進士出身,初授撐死了判司薄尉而已。
自然的,朝廷對此也不是很重視。
也就是趙煦,作為皇帝,必須親臨現場。
其他人,包括兩宮與宰執們,都沒有來到。
便是趙煦,端坐在禦座上,也是沒有把精力放在特奏名的殿試上。
在接受了今科的特奏名進士們的禮拜,殿試正式開始後,趙煦就靠在坐褥上,聽著身邊侍立石得一,匯報著近來京中的情況。
“大家,昨日殿試之後,汴京城中,有一十三家團司,報備開封府,欲角逐今年新科進士的期集之務!”
“竟有十三家嗎?”趙煦樂了。
團司,類似於現代的禮儀公司,源於唐初,是跟著科舉一起發展、演變過來的民間組織。
其最初規模很小,隻是‘長安遊手之民,自相鳩集,目為進士團’。
說白了,就是有活力的社會組織,為了巴結、逢迎新科進士而專門成立的民間組織。
目的基本都是衝著,去給新科進士們當狗,從而洗白上岸。
即使爭取不到,賺點錢也不錯。
但到了大宋,團司就開始正規化,有了嚴肅的組織與紀律。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大宋科舉擴軍,從太宗開始,新科進士的數量,就不斷打破著曆史記錄。
今年更是來到了史無前例的七百餘人!
而在唐代,每科進士,多的不過二三十,少的時候甚至隻有七八個。
兩者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所需要的東西,自然天差地別。
同時,這其中的利潤,也高的嚇死人——新科進士期集,一般從殿試放榜、升殿唱名、傳臚後開始,一直持續到吏部授官。
前後可能長達四五個月!
哪怕每天隻從這些人身上賺個一貫錢,這幾個月下來也是數千貫甚至上萬貫的利潤。
由不得人不動心!
何況,負責期集的團司,還能借此機會,與這些新科進士攀上關係。
這其中的好處,自不必說!
所以,每每科舉殿試之後,汴京城中自問有能力的人,都會到開封府報備,宣布成立團司,競爭期集的舉辦權。
但,一下子冒出十三家團司,還是讓趙煦警惕了起來。
“可有三衙大將的子侄或者門客參與其中?”趙煦在沉吟片刻後問道。
“回稟大家,探事司目前還沒有發現!”
“嗯!”趙煦點頭:“都知繼續監視,若有發現三衙中人參與,立刻報朕!”
在仁廟時期,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負責新科進士期集的團司,都可以視作三衙禁軍的三產。
這個惡習,直到趙煦的父皇登基後,才慢慢的改善。
趙煦對此,也是嚴防死守。
禁軍大將們,帶著丘八們修院子、鑿井、打灰,趙煦還能容忍。
因為,這些事情雖然依舊會腐蝕禁軍。
但最起碼,禁軍們通過這些事情,還是能鍛煉出一些手藝的。
趙煦也需要一支善於打灰的工程部隊,去替他到處救火。
但,禁軍套個馬甲下場組織宴會、安排歌女、舞女……
這就有些過分了。
>>章節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