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借殼的成本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離月上雪 本章:第367章 借殼的成本

    您可以在百度搜索“投行之路 書海閣網()”查找最新章節!

    提及借殼成本,蔣一帆之前大致做過研究。

    他家的新城鋼鐵集團雖然頹勢已定,但其產品高額的市場占有率暫時不會讓這艘巨型戰艦淪為一個“殼”。

    盡管客觀事實不算太壞,且蔣一帆內心也不情願,但習慣防患未然的他還是為此調研了下行情。

    借殼成本就是如果我們自己IPO太費勁,想偷懶在二級市場上直接買一個上市公司,需要花多少錢。

    常規借殼方案的成本計算如下:

    交易前,假設咱們想買的殼公司市值50億元,殼資產利潤5億元。

    交易完成後,殼公司市盈率為50倍,總市值變成5億乘以50等於250億,且我方持股65%,那借殼成本=250億*(1-65%)=87.5億元。

    我國每年A股的借殼成本在80億至100億的區間內。

    但這隻是理論情況,現實社會中,又有多少家公司可以一下拿出80億至100億的真金白銀去買一個殼呢?

    有這個錢,爺爺我幹嘛不直接買股指基金,因為股指基金長期定投,持續五年以上,收益年化也多半超過10%。

    80億的10%就是8個億,A股上市公司中淨利潤超過8個億的公司不到250家,比如招商銀行、中國石化、興業銀行和長江電力等。

    很不幸,這類公司一聽名字,就知道及時爺爺我有錢買,他們也不會賣。

    在借殼上市的實際操作中,通常殼公司的市值在30至40億之間,市值超過50億元的殼就很難賣得動了。

    大家會問,明明剛才你說借殼成本在80億元以上,怎突然又變成50億元以下了呢?

    這不是明顯被低估,殼資源不應該分分鍾被炒上去才對?

    理論上是的,因為80億至100億是殼的理論“價值”,但不是殼的“市場價格”,這又回到了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供求關係。

    被炒上去的基本條件是:有足夠多的殼賣,有足夠多的人買且有錢買。

    蔣一帆發現不管IPO,債券業務怎火,借殼市場就跟個打坐的和尚一樣淡定,每年成功交易的數量就幾十家,不溫不火,沒出現過斷崖式下跌,也不會有爆發式增長。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限製太多,歸納來看有七點:

    1、上市公司具備殼條件;

    2、殼方股東有交易意願;

    3、殼方股東交易訴求合理;

    4、借殼方有交易意願;

    5、借殼方訴求合理;

    6、借殼資產體量夠大;

    7、借殼資產符合IPO條件。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投行之路》,方便以後閱讀投行之路第367章 借殼的成本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投行之路第367章 借殼的成本並對投行之路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