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幼學瓊林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小神 本章:第354章 幼學瓊林

    您可以在百度搜索“無字江山 酷筆記()”查找最新章節!

    兩個孩子像突然間長大了一樣,不哭不鬧,偶爾會乖乖的叫聲舅舅,即便是肚子餓了也安靜的等著。

    兩個孩子跟我接觸的時間並不長,甚至可以用短暫來形容,但是兩個孩子成長的速度跟我建立感情的速度卻是光速。

    我從來都認為自己是個不討孩子喜歡的人,因為我從來不曾跟孩子接觸過,從內心深處就是拒絕的。

    孩子和孩童時代是我不願意去回憶的永遠的痛。我突然陷入一種混沌,我在想如果這兩個孩子生在遠古時候會怎樣呢?

    會幸福?

    會怎學習和長大?

    在中國古代,子女學習讀書就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中國對孩子的教育事業一直看的很重,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在中國古代古人們學習的那些往事兒。

    田間收種忙,案頭文墨香。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家庭生活中,耕讀密不可分。晴耕雨讀,田園牧歌,剛放下鋤頭,又拿起書本,是很多家庭的真實生活寫照。

    那古人緣何對讀書如此看重?

    在他們看來,讀書是一件很容易學會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被譽為“家訓之祖”的顏之推《顏氏家訓》中說:“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現在的孩子一般3,4歲就開始入幼兒園,古代大體在8歲至15歲之間。這個歲入學在古代是最主流的。好多名人都是8歲入學的,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等。

    古人講究讀書要勤奮,但是更注重學習的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在《童蒙須知》中說:“餘嚐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古人讀書名副其實,不但要用眼睛看、高聲朗讀,並且要抄、背、默,用心用腦。康熙朝理學名臣李光地在《家訓·諭兒》中說:“凡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蓋手動則心必隨之。雖覽誦二十遍,不如鈔撮一次之功多也。”

    看過或誦讀過,都不如讀書時動手更有其效。這是因為,動手之時勢必動腦,動腦則有助於理解書中的含義。

    如果讀書不學好會怎樣?

    答案很簡單會挨揍。

    古代對學生的管理較嚴厲,大多家長也認同“不打不成器”。讀書不認真或學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罰跪如家常便飯。

    王充《論衡·自紀篇》稱,“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醜得鞭”。

    可見,在漢代就流行體罰學生。

    當然,讀書的過程不止於把書看完,還要去踐行。正如呂祖謙在《家範·學規》中所說,“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讀書最終要映射自身,躬行實踐。

    在古時候左宗棠給妻弟周汝充的信中說到:讀書是與他人的精神交流、靈魂對話,要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否則感覺所讀之書美則美矣、趣則趣矣,卻於己了無所得,這便是“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隻是此等人”,讀了書和沒讀一個樣。

    其中曾國藩也曾經說過:“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隻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

    曾氏看來,讀書的關鍵在於“體貼到身上去”,注重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讓知識,思考真正的融入進自身,知行合一,止於至善。

    我也不知道為什小時候沒有任何文化背景和文學氛圍的家居然有十本破舊又奇怪的書,而且都是母親逼迫我必須讀會學會的書。

    我的啟蒙跟別的小朋友截然不同。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無字江山》,方便以後閱讀無字江山第354章 幼學瓊林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無字江山第354章 幼學瓊林並對無字江山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